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研究精神
2009-04-12肖良云
■肖良云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研究精神
■肖良云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学习。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选择改进器材,使实验做得更准确
在自然教学中,有许多实验的器材在准备和使用方面和我们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何解决呢?在上《地层》一课时,我依照教材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演示地层形成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其现象,当水中的几种物质都沉积下来以后,我自信地把那杯水拿给各组同学看,希望从他们嘴里说出教材中的结论。但事实却出乎意料:最底面的一层竟是沙子。为了避免场面的尴尬,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我用力搅拌,让杯里的物质迅速转动起来,然后将杯子静放在桌子上,直等杯里的三种物质沉积下来,但杯子最底层依然是沙子而非石子。我是按教材规定做的呀!为什么会出现与书上不同的结果呢?为了查明原因,我为每个实验小组配上同样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发现书的的实验设计有问题:照书上实验方法搅拌后,石子离开杯底转了起来,但沙子和粘土却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并且遍布在水里各个部分,包括杯底都有许多沙子。沙子和粘土使这杯水的浮力增大,所以石子沉下去就慢多了。查明原因后我改变了实验,指导学生准备一小包沙子和几块小石子,将两个相同的杯子倒同样多的水,然后把沙子和小石子分别放在两个杯子上方的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结果,石子下沉速度快,这样就能比出快慢了。
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也只有在他们的亲历过程中,学生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概念原理强大的说服力、迷人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
二、运用现有条件,把实验做得更透彻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而且,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建构,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获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上《蚂蚁》一课时,学生通过捉蚂蚁、观察蚂蚁,对蚂蚁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其中有一位同学还端出水盆,主动去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课后还写了一段话让我看:蚂蚁会游泳吗?我把一只小蚂蚁放进水里,小蚂蚁淹死了。可能小蚂蚁还没有学会游泳。大蚂蚁会不会游泳呢?我把大蚂蚁放在水里,还是淹死了,只不过挣扎的时间长了一些。可见蚂蚁是不会游泳的……
三、重视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得更清晰
在上《食盐哪里去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不仅选择了能溶于水的砂糖、味精、高锰酸钾,还选择了不溶于水又比水轻的纸、棉花、塑料布等物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溶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是所制定计划的实践环节,由实验决定计划的成功与否,决定前面做的猜测或假设是否正确。科学课程十分重视实验,学生只有掌握了实验的本领,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四、引导收集信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
从各种信息源收集信息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科学课程的任务也十分重视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如在教学“岩石是否会改变模样”时,在学生眼中坚硬的岩石会自己破碎,这是不可思议的事。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山上的岩石有着大大小小的裂缝,山脚下往往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及碎石”,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呢?原来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等。通过信息的收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教科书设计用晃动瓶中水和石块的实验模拟河流中岩石被磨蚀的过程。在石膏中种豌豆的实验,模拟了植物生长及根的力量对岩石的破坏等。
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发现信息,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融于社区,积极搜寻周围信息,善于捕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对信息分类并加以系统化,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把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的作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探究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奥秘,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小学)
责任编辑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