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人 争创优质特色学校
2009-04-1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熊孝广彭树德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熊孝广 彭树德 毛 巍
科学育人 争创优质特色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熊孝广 彭树德 毛 巍
华中科技大学附中是一所接受市区教育局和华中科技大学双重领导的完全中学,创建于1953年,地处名闻遐迩的东湖之滨,绿树如被的喻家山下,有“园中园、校中校”的美誉,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厚实,学习氛围浓郁,是莘莘学子倾心向往的成长摇篮。
一、提升办学理念,构建“学在华工”的校园文化特色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科学育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强调办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科学。教育教学不仅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文化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会生活、会交往,有团队精神,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优良、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真正体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终生发展的基础就是终生学习。华中科技大学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治学严谨、学风优良的传统,“学在华工”享誉神州大地。几十年来,“学在华工”的大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附中人。我们秉承大学优良传统,谨记“崇德、博学”的校训,请全国师德模范,电信系刘玉教授给我校教师作师德演讲,使我们懂得了“学在华工”的根基是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教师良好的师德。同时,我们每年还邀请大学生来附中开展特色团日活动,请他们给附中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在华工”的大学精神在附中师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根来。“学在华工”精神的传承,促使我校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爱岗敬业、改革创新”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了一种“严谨求实、文明和谐、乐学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使我校以校风朴实、学风严谨、管理有序、成绩显著在武汉市享有广泛盛誉。连续几年高考成绩位居武汉市高中学校前列;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较高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素养以及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竞赛获一、二、三等奖达1400余人次,仅国家级获奖就有24人次;每年都有30多名同学因艺术、体育特长而被重点大学录取;学校年年被区教育局授予立功奖、教育质量、教育科研优胜单位,是湖北省唯一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外语教研示范学校”,是华科大“先进基层党组织”,也是“湖北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和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
二、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构建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机制
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用人制度改革力度,坚持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
实施全员聘任制,即由校长聘中层干部,年级主任聘班主任,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双向选择,由班主任聘科任教师。这一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校领导班子要过硬。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校领导班子建设,除校长由大学聘任外,其余副校级干部都要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凭实绩公开、公平竞争上岗。现领导班子经过2004、2006年两次竞争上岗的调整与充实,已形成一个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熟悉学科教学,胜任管理工作,团结合作,廉洁自律,有强烈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集体,成为学校发展的领导核心。其次是大力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坚持严格选拔任用干部,坚持目标考核和竞聘上岗,坚持加强作风建设和素质提高,让所有干部全面提高才能,全面参与管理,使各部门充满活力,工作卓有成效。另外,对全体教职工每个学年根据岗位责任制要求,采取定性与定量、平时与年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通过讲实绩,结硬账,庸者下,能者上,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人人有竞争、人人负责任、人人求成绩的良好局面。
为了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学校还大力加强了制度建设。依照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编制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制定了30多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基本职责,为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实施制度化管理提供了标杆。
三、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将学校德育系统化、序列化,并使之融入丰富多彩活动载体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发展,从而使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大大加强。
学校建立了四大德育系统:管理育人系统、教书育人系统、服务育人系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系统、共建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人文科技教育和社会实践四大基地,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寓教于乐”。
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德育渗透;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人文、科普讲座,开设时事讲座以及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学校坚持抓好常规德育活动:坚持周一国旗下讲话、午间读报等制度;坚持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老区、体验科技的奥妙、参加社区义务服务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于社会;坚持加强对外交流,每年组织高一、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赴新洲一中、大冶一中等学校进行学习交流,让他们与农村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亲身感受农村学生勤奋吃苦的精神、认真学习的态度。另外,学校还与美国、日本、新加坡、丹麦等国相关学校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联系,每年都组织部分学生外出学习交流,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升素质。
近几年有178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15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生在为汶川地震灾区、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在“我文明、我健康”等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2006年,我校被吸纳为“全国德育工作团体会员”。
四、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全力打造附中教学特色
1.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1)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一是严格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二是积极探索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拓展知识面。学校先后请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齐民友教授为学生开设题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科普讲座课;请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教授为学生开设人文讲座课。三是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开设了文学鉴赏课、英语口语课、体育艺术特长课、信息技术提高课等。四是注重校本教材建设,学校开发了《美文欣赏》《语文高效阅读方法与技巧》《音标教程》等校本教材。五是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制订了《教学常规三十条》,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坚持督促检查。六是注重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做好培优、强中和学困生转化工作。
(2)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启发探究——鼓励运用”和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大胆创新”的双边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一是建立新型课堂师生关系,让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也由知识的接收者和课堂观众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二是增强课堂活力,创设各种形式、各种情境和各种内容的课堂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三是加大课堂研究性学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合作关系。
2.充分利用大学附中优势,打造鲜明的教学特色
(1)高水平的英语教学。我校高中外语组有13名教师,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10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外语教师”“学科带头人”“区名师”“区优秀青年教师”7人,是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相当高的教师队伍。他们有认真、细致、奉献的敬业精神,有扎实、严谨、精湛的专业素质,有科学、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他们秉承英语组老教师黄炳灵先生的教育思想,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模式,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外语人才。郎莹莹(2002年)、王雅菲(2004年)、李贝妮(2006年)、王丽然(2008年)都曾荣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都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的决赛,并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2007年的武汉市中学英语能力大赛中,我校高一年级在省市区所有重点中学学生都参赛的情况下,获一等奖8名,占全市一等奖的17.4%,其中前十名有两名(第3、4名);近几年高校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我校成绩优异,仅2008年我校就被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等提前录取13人。由于附中学生外语综合素质优异,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等均将我校确定为小语种优质生源基地。2006年学校被授予“武汉市普通高中英语学科基地”(全市三所),2007年被评为“全国外语教研示范学校”。
(2)切实有效的教学研究。附中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科研观,引导教师们做学者型的教师。第一,以课题为导向,引领全校教师的科研方向:2005年完成了《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学数学尝试教学研究》和《中学物理反馈式教学》3个省级课题;2006年学校申报并实施了《激发主体意识,促进学困生发展》的省级课题研究。校刊《教苑》2004年创刊以来已出13期,发表教师教研论文等400余篇,并于2007年获省第二届校报校刊评比特等奖。第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等常规教研活动:一是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外交流;二是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各学科特色;三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青蓝工程”,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四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常规教学研究活动,逐步形成了“研究性集体备课、互动式课堂教学、针对性能力训练”的常规教学研究模式。
(3)成绩突出的体育活动。篮球、排球一直是附中的传统优势项目。学校有效利用大学资源,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年,获全国“三人篮球赛”第二名;连续6年取得武汉市篮球赛前三名好成绩;2007年获全国“李宁杯”青少年篮球赛湖北赛区第五名。2003年被授予市“优秀传统项目(排球)学校”;2007年被命名为“湖北省传统项目(篮球)学校”。二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个年级上学期举行年级篮球联赛,下学期举行排球联赛;每年冬季开展融篮球、排球、长跑、跳绳、踢毽等项目为一体的冬季锻炼月活动,让广大学生充分享受锻炼的乐趣。三是向高校输送大批体育特色人才:2001~2008年,每年都有20余人进入华科、武大、武汉体院等高校学习。
目前,学校通过深化用人制度及教育教学改革,严格科学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已逐步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发展态势良好。学校办学理念、师资等软件首屈一指;校园校舍等硬件将随着新校的建成优势得天独厚——新校紧紧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于2008年3月开始异地新建,地处喻家湖南岸,紧靠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占地面积160亩,办学规模为54个班级,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三大主题,计划于2009年9月正式迁入新校。不久,一所“管理规范、队伍优良、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花园式、现代化的一流学校——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将会耸立在喻家山与东湖迷人的山水之间。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