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题策划看古今编辑的特点
2009-04-10李霞
李 霞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斗争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自远古以来的一切文明中经历风雨寒暑仍能保持文化性格一贯性的唯有中国文化。究其原因是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是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世界,它不仅能传播文化,还能积累发展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依靠这些典籍得以连绵不绝地传延至今。
中国为什么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这和中国有悠久的编辑出版历史有直接的关系。这些浩如烟海的古籍,凝聚了无数编者的智慧和心血。随着文献资料的出现和增加,就有人做收集整理工作;随着书籍的诞生,以收集、选择、整理、加工为内容的编辑活动也就诞生了。编辑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它是适应传播文化、积累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传播积累文化是它的天职。成果转化为精神产品,收集、选择、整理、编次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无人收集,文化成果就会散失;无人选择,文化成果就会菁芜杂陈,不能提高和发展;若无人整理、编次,文化成果就不能固定有序的形式,无法供人们学习。如果说传播积累文化是它的任务,那么选择加工则是它的基本特征。这种性质特征是它内在质的规定性,而非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各个时期、各个类型的编辑活动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否则它就不能成为编辑活动。这样,我们就可以给编辑活动下一个适用范围较广的定义——编辑活动是以传播文化为目的,对已有的文献资料和他人的作品进行选择加工的文化活动。从编辑活动的性质和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初期的编辑活动、出版业的编辑活动和现代传播业中的编辑活动,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后者是从前者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活动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虽然古今编辑活动的共同点都具有“选择”和“加工”两个环节,但现代编辑最重要的特点“选题策划”这一环节在古代出版业的编辑活动中处于萌芽或初浅阶段而不带有普遍性,到了现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题策划具有普遍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内容和形式日益完善和多样化,这可以说是古今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区别。
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对信息资源——包括采集到的社会信息、学科信息、出版动态信息、作者及读者信息参照编辑的目的进行整合、处理和利用的过程。选题策划和加工的产品设计、开发具有同样的意义,是对编辑客体提出选题,实施选题和检验选题效果的全过程的预先考虑与设想,是编辑工作中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最能体现编辑的策划意识和创造才能。它也是最能体现现代编辑活动特点的。我就以它为切入点谈谈古今编辑活动的不同。
首先,从编辑活动的主体上说,现代的编辑,完全以编辑工作为职业,是完全职业化的。工作量比古代编辑大得多,早已把古籍校雠之类的工作交给作者去做,他不仅要考虑编辑物的社会效益问题,还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作为选题策划主体的编辑,不仅仅要有学术头脑,还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对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代表知识广度的博与代表知识深度的专,都是无限的,也是互为影响的。例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都是“专”和“博”的代表。同时他还要有社交能力,努力成为“广纳贤士”的社交家。他要有很强的选题策划意识,在制定选题策划时,他不仅要从市场的需要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方面去考虑选题,而且要从编辑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入手,去考虑重点和一般,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普及和提高;新书与旧书;计划性与随机性;严肃性与灵活性;实效性与生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对编辑职责的要求是对社会文化作出整理、归纳和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主体必须增强主体意识,做到主动引导读者、巧妙激发潜在需要、积极培育市场。
古代的编辑人员尚未形成独立的职业,专业分工不明确。古代的出版业中一般没有职业编辑,编辑工作通常是由官员、学者、宗教家、藏书家、出版者兼任的。例如冯道以宰相之尊,同时兼做编辑工作;陈起是历史上最早以出版为业者,他在出版业中集出版人、发行人及编辑于一身。编书者掌握出版权。决定什么书可以出,什么书不可以出,编什么书,怎样编书,都是由编者决定的。编辑活动一般由文人学者和政府官员兼任。古代的编校名家,多是功底深厚、术有专攻的博学鸿儒,他们以著述成就和政治地位闻名于世,而其编辑业绩则不为社会所了解。
其次,从编辑的客体(编辑工作的对象)上来说,现代编辑工作的内容已较大发展、较大丰富了。现代的信息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音像读物、电脑网络等已经走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增加。编辑选题策划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策划的核心便是编辑主体根据自己对社会精神文化信息的了解和编辑的思想意图,去发现选题并策划。文化成果的不断丰富,推动了编辑活动的不断发展。前人的文化遗产,今人的文化创造,外来文化的输入,都会给编辑策划的内容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编辑策划活动是出版工作的中心和枢纽,它不仅可以传播文化成果,还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他的编辑客体更多戴上了编辑活动职业性、传播性、商品性、参与性等所赋予它的特征。
古代编辑活动与书籍的著述、校勘、研究注释和刻印活动结合在一起,尚未成为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始于对官府收藏的文献资料的选择整理。把分散无序的文献资料整理成集中有序、可以向社会传播的书籍,其中自然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但这种创造又要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保持原有文献的真实面貌,因而具有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自西汉以来,曾有多次整理国家藏书的活动。校勘古籍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有定篇目、正文字的编辑活动。编辑活动以资政和教化为根本宗旨。中国封建时代的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书、刻书和藏书,利用图书正纲纪、弘道德,传播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文化。治学、编辑以注释经典为主要任务,其中占突出地位的是儒家经典。春秋时期编定的“六经”,北宋时增为“十三经”等。重视注释经典的编辑原则,有利于保持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其消极作用则是制约文化的创造和更新。并且以出版前人的作品为主,或较少或很少出版当代人的作品。像陈起那样以受理当代人的新作为主,可谓凤毛麟角。并且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编辑活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编辑出版的书籍一般不定期、不限量,何时编成何时出。出版的内容大多也是“唯上”的。
最后,从编辑活动的过程来看:在现代社会里,编辑活动的过程是以了解读者和市场信息为起点的,并贯穿于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编辑活动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了解社会和读者的需要,了解市场的供需状况,了解科学文化的发展动态。编辑人员在充分了解上述情况后,就可以提出对编辑客体的出版思路,制订选题计划和编辑方案,然后根据思路和选题计划组织作者撰写书稿,或采用作者的自然来稿,再对这些稿件进行审读、加工、装潢设计,还要审改稿样检查样书,以及出版前后的宣传工作和了解读者、市场反馈信息等。这就使选题策划和出版经营紧密结合起来了。并对编辑、出版、发行作统一的策划和安排;制定选题计划时不仅要考虑书籍的质量和价值,同时也要进行市场分析;编辑人员介入印刷、发行活动,参与成本、定价、销售等方面的决策,了解读者和市场的反馈信息成为编辑活动的自然延伸。编辑工作的规模扩大了,分工也更严密了。由于市场经济的制约,编辑活动与经营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并出现了商业化趋势。编辑活动必须面向市场,满足读者(受众)的需要,编辑活动的运作方式要从以编者为中心向以读者(受众)为中心转变。没有读者(受众),没有市场,编者就无法完成宣传教育任务,编辑出版机构也无法生存和发展。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古代编辑模式给我们留下了重学术、重教化、重校勘的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其行政主导、高度集中统一的运行原则和运作方式,不适合新的社会环境,应该加以扬弃。古代编辑活动是现代编辑活动的雏形,现代编辑活动的内容也涵盖着古代编辑活动的基本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的含义、功能、作用、职责也将有新的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在编辑工作中要重视市场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编辑要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去适应客观环境,搞好策划选题,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邵益文、苏振才:《编辑学纵横谈》,广西教育出版社。
2.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中国古籍出版社。
3.厥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4.肖东发主编:《中国编辑出版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5.任定华、胡爱玲、郭锡山:《编辑学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6.阎现章主编:《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
7.雷群明:《编辑修养十日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