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常态新闻直播中摄像记者的能力
2009-04-10崔兵
崔 兵
随着新闻直播的常态化,摄像记者“成片”意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求现场高质量地完成拍摄任务,而无法依靠后期的剪辑修补。“成片”意识,就是要在“一次过、不出错”的基础上追求画面的生动感和表现力,摄像记者能够做到这些,必须培养以下四种能力。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电视节目是由导播、现场记者、摄像、技术等多个工种综合完成的一项工作,各个工种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比一般媒体要高得多、紧密得多。在突发新闻现场进行直播,对一个电视台的技术设备水平及编、播、摄、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直播状态下,播出去的内容就是一次性完成的采、编、摄的内容。新闻现场直播时对各个工种之间的合作要求则更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和差错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各个不同性质的工种共同协作,其前提在于相互交流和沟通。在直播中,后方的编辑和前方的记者之间都会相互沟通,如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报道什么内容、如何进行播报等。记者会把现场了解到的信息反馈给后方的编辑,以便节目风格统一和报道主题明确。记者与摄像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为了把有效的信息画面和新闻事件结合得更加紧密和流畅,导播与摄像之间也需要沟通。
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来传递信息的,记者想要什么样的画面和哪些细节、怎样使记者在直播时“言之有物”,这需要我们在直播前做大量详细而深入的沟通。譬如,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花车巡游直播时,我台三辆转播车和两台微波新闻直播车同时使用,四个固定点群和一个移动点对花车的整个路径进行拍摄,移动车队分别由记者出镜车、摄像拍摄车以及后面的音频和微波车构成。摄像记者除了跟总导播室沟通外,还要跟现场出镜记者沟通,了解她要表述的内容,据此进行画面的拍摄。由于我们的信号是微波传输,后面还跟着微波车。如果我们的车速过快导致与后面的微波车脱节,那么就可能使信号无法传输到总控室,造成直播失败,因此还必须跟三辆车的驾驶员进行沟通,三辆车保持什么位置、什么速度、什么距离等。正是因为有了前期充分的沟通,这次直播才取得了一气呵成的良好效果。在现场直播中,导播、摄像、记者等不再是单一的工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功完成一次直播报道任务的重要前提。
要有捕捉现场细节的能力。在新闻现场,记者既要一览无余,迅速看清全貌,抓住典型,又要能明察秋毫,捕捉到一些生动的细节。细节蕴涵在新闻事件中,记者和摄像通过对细节的挖掘和捕捉,能使报道更加生动、鲜活、感人,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直播时,记者和摄像是离新闻现场最近的报道者,必然要求他们具备发现和挖掘细节的能力,通过电视画面传递给观众,起到良好的直播效果。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花车巡游直播时,我们就通过捕捉一个或几个细节,不断充实我们的报道。如舞狮中狮子的特写镜头,花车上外国艺人展现舞姿的镜头,沿途群众拿手机对巡游花车进行拍摄的镜头……正是摄像机镜头捕捉到的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丰富了直播的内容,彰显了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力度。
要有现场的调度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指的是计划、准备,直播中这个“预”字显得尤为重要,直播中的“预”可以理解为对场面的调度能力。电视场面调度包括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电视直播的场面调度主要体现在对现场镜头的调度上,摄像记者借助于镜头所包涵的画面范围、摄像机的机位、角度和运动方式等,对画框内所要表现的对象加以调度和拍摄。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在直播时,对电视画面景别、画面长度节奏和画面编辑等做到心中有谱,这样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得游刃有余。在一场直播前,我们通常会事先选择较为适合的场地。选好场地之后,对整个现场作一个大概的了解,使我们拍摄画面镜头时心中有数:远景能拍到什么样的画面、全景能反映什么内容、中景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写镜头能抓到什么样的细节、人物采访时安排左边入画还是右边入画……
要有充分的临场应变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拍摄。新闻现场的信息是瞬息万变的,这种变化对直播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有准确的策划方案,现场的细节一样也是很难事先预知的。当新闻现场发生突然变化时,摄像记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自己所在现场的变化,摄像人员可与导播进行沟通,适当调整原定计划,以便更好地完成直播。
2008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抗震救灾》8点档整点新闻直播,内容是浙江企业夜以继日地生产活动板房。在板房生产厂设了三个机位。一号机位是板房生产现场,主要是在室内拍摄板房生产情况,比如什么样的材质、如何生产以及工人们是怎样的一个生产状态,既要有全貌,又要有局部的细节;二号机位是在生产厂房的门口,负责现场记者出镜,以板房生产现场背景,并对一号机位进行必要的交代和支持;另外一个是三号机大全景,用于交代环境和兼顾成品板房装车的现场,并对二号机位进行必要的支持。三个机位相互协调、支持,成为有机的一体。三个机位中一号机位任务最重,板房生产现场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工序不多,但机械化程度较高,电脑控制很不利于电视镜头的拍摄与表现。一号机位的摄像记者通过变化前后焦点、移动、推拉镜头以及利用互为前后景等拍摄方式,让镜头动起来,画面就丰富生动了,整个节目也就活了。试想,如果当时摄像记者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地拍摄,那么也就不会有生动的、形式多样的电视画面,整个节目也会显得呆板、平淡,没有生气。
要具备上述四种能力,就要求每个摄像记者在日常的报道中注重积累和观察,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基本功,在现场直播报道中,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