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待学生的文本“误读”

2009-04-10顾军然

江西教育B 2009年1期
关键词:误读艄公教者

顾军然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合理甚至是“误读”时,应采取理解、宽容、善待的态度,并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多数学生认为艄公是一位“勇敢、细心、机智、聪明”的人,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艄公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他的撑筏技术即使再高,说不准哪次浪大就有可能将筏子打翻了。”面对这一评价,执教者“置之不理”,这种“无言”的举动无形中默许了这名学生的观点。这个学生虽然讲得貌似有理,但使用“自不量力”一词对艄公进行定位,显然是对其人格和精神的曲解。该生对文本所塑造的人物产生了个性化的体验,但他独特的个性发言明显缺乏文本要义的支撑,已经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这是显而易见的偏差,绝不是灵性飞扬的超越。《黄河的主人》一文所传达的意义应该是“赞扬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地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这个共识意义的价值应该高于其他的所有个性意味,这才是解读该文本的正确维度。教师必须对学生说清楚,这才是读了课文后应获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忽略了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有了偏差,出现“误读”时,没有及时点拨。这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再次走入文本,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和精髓所在,发现错误,自己纠正“误读”,重新回到文本价值取向的底线之上。当那个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可以说:“这个同学敢于发表不同见解,非常好。但是,同学们,你们觉得艄公真的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吗?请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课文,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教者将学生再次引入文本,深入研读文本,特别是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中描写艄公专心致志撑筏的那段话,组织学生讨论,让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火花,感悟出那位经验丰富、机智勇敢的艄公对撑羊皮筏子有十足的把握,并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这样才能在首先肯定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真正体会到文本蕴涵的价值所在,把握文章的主旨要义。

猜你喜欢

误读艄公教者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渡口的歌声
还原真实
古道 古码头 老艄公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放着河水不洗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