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圣殿
2009-04-10本·马歇尔
第一次去理发店的经历总在男人的记忆中留下永久的痕迹,那是他们的成人仪式——本文作者本·马歇尔对那段经历也铭刻在心。为了探寻理发店卑微的存在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他周游全英国,向理发师和他们的顾客讨教理发店这一男性化机构的永恒魅力。
深入人心的科林理发店
科林理发店位于一个狭小的单层石屋里,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光顾该店,我孩提时也去那儿剪头。在我的记忆里,那里终日烟雾缭绕,放着报刊杂志,还摞着一叠陈旧的漫画书。当父亲剪头的时候,孩子们便在一旁翻阅泛黄的漫画。我还依稀记得吹风机令人不适的热气和长时间凝视镜子中的自己、仿佛被催眠的异样感觉。还有那一只有力的手,把我的头扭来扭去。而这个理发师要么是科林·斯图尔特,要么是克里夫·布莱克。
两人现虽年事已高,却仍然老当益壮,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从不缺少顾客,并不是因为男人们喜欢剪头,而是理发店能迎合男性心理,满足他们既热衷社交又务求实际的内心需求。
女性可能会把去美发沙龙看作是享受,大多数男人却把剪头看成一项必做的杂务。理发店的谈笑固然颇为怡人,但感觉舒适、价格公道亦不可少。科林的新顾客、18岁的学生塞巴斯蒂安就表示:“我以前去‘托尼&盖伊美发厅,但那儿感觉很怪。先给你洗头、然后按摩,还要喝饮料,时间很长。其实我只想舒适自如地理个发而已,这地方才真是物有所值。”
除了实用性,招揽回头客的更为微妙的原因是情感因素。几年来,格威瑟·西松斯一直带儿子来剪头,甚至在新来的女理发师差点把儿子剪成光头后,他也没有抱怨——科林和克里夫太深入人心了。
理发店里的社交
科林理发店属于英国理发行业的一员,这个行业相对势单力薄。据2008年的一项报告,英国全国共有5300个理发师,分散在2967家理发店里。而与此相比,男女通用的美发、护发行业业内人员却多达20万,分别在3.5万多家沙龙或美发厅工作。报告称,美发沙龙在70、80年代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男性理发行业带来致命一击,虽然没有数据显示当时具体有多少理发店倒闭停业。现在仍在营业的多是在男女通用美发厅成大气候之前生意最为兴隆的理发店。
保罗·伊万吉利斯塔的理发店便是这种情况。作为该店的第三代理发师,他觉得自己颇为幸运,声称百分之九十五的顾客都会再次光顾。这其中既有工人,也有白领,虽身份迥异,却都非常忠于他的理发店。
沉默寡言的管道工詹姆士·罗波特森留着有板有眼的平头,已经是该店30多年的老主顾了。他从来不去别处理发,尽管他每次要从女儿家开70英里的车赶到这里。“很多年前,我告诉保罗想换个发型。我们商定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每次我一进门,保罗便问:‘还是剪成老样子吗?我答还是老样子。这让我觉得非常自在。”
不须言明留什么样的发型让大多数男士松了口气。虽心知肚明什么样的发型才能玉树临风,但若要一本正经地描述出来却太令人窘迫了。詹姆斯剪头时根本不必和保罗谈什么发型的问题。相反,他却从保罗这里打听本地的逸闻趣事。保罗每天和当地的顾客谈天说地,消息渠道自然四通八达。
处在伦敦南部的“沙普斯”理发店,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更为突出。这儿经常灯火通明、门庭若市,营业直至夜阑。顾客格兰特认为该店是个非常男性化的场所。“一进门便能感觉到闲谈和争论的气氛。”他解释说,“大家谈时事,谈体育,虽然会有意见分歧,但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足球是最热门的话题,每到赛季,店里便人满为患。“那场面就像体育论坛一样。” 格兰特笑道,“这儿简直成了上班族的社交俱乐部,挤满了利物浦、埃弗顿、曼联的球迷,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争论的平台。”
理发店的魅力
英国的理发店在很多方面都相差无几:都有着相同的收费标准(每次修剪7英镑),招揽着相同年龄段的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在业内,巴基斯坦和印度裔的理发师以其专业、精于剪刀而闻名,不像不列颠理发师多用电动剪刀和器械。
詹姆森带着12岁的儿子来“南波恩”理发店剪头。这个有趣的理发店陈设着经典美发产品,还有摇滚、滑稽风格兼备的通俗艺术品(例如50年代好莱坞明星的海报),很是惹眼。“我们通常一起来这儿。”詹姆森说,“理发师真的不错。他既和你保持亲密,又不让你觉得太过唐突。”此话似乎涵盖了理发店的真谛,亲疏适中的亲切感让男人们感到既亲密,又不别扭。待以时日,这种和理发师、其他顾客以及理发店本身的亲切感会成为一眼永不枯竭的舒适安逸的精神源泉,能从剪发这样的必需杂务中得到这样的满足真是可遇不可求。正因为此,美发沙龙永远也抢不了理发店的饭碗。或如科林所言,男性理发店不是在和“沙宣”或其他“超现代”的美发厅竞争,如果男性理发店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他们总会再次惠顾。
[编译自英国《时代》]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