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图书:何去何从?

2009-04-09唐正波

书香两岸 2009年4期
关键词:图书市场文学类类图书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所以,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都应该尊重图书创作的规律,苦心经营,严格把关,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来争夺市场,而忽略必要的纵向的深度开发,否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砸掉自己和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招牌。

唐正波

北京某出版社文学编辑部副主编,曾策划多本畅销小说。

长期以来,文学类图书在大陆图书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份额。但近些年来,其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 2008年尤其明显。根据卓越网年初发布的2008年网店图书销售报告,在大陆图书市场重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文学类图书的阅读指数,相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报告显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文学类图书市场的迅速萎缩令人痛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点外因使市场萎缩

首先,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下降是图书市场发展的客观结果。近些年来大陆图书市场发展迅速,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相比创作周期较长的文学类图书,一些如健康类、励志类或经管类的图书由于更新速度快,更能迎合读者的需求,不断挤占着原本属于文学类图书的市场份额。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读者的阅读兴趣逐渐偏向务实和功利。一些生活健康类、自我完善类图书更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例如卓越網的报告显示:

又如,08年下半年开始蔓延的经济危机,使得一些职场类、经管类和励志类图书大卖。

新的阅读方式的冲击,是造成文学类图书市场萎缩的第三方面的原因。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的日渐普及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电子书等新的阅读方式不断挑战着传统的图书阅读。譬如在当下的读者中占据较大比例的青少年读者,不再以纸质读物的阅读方式为主,而是大幅度地转向电子读物的阅读。

反省应自内部开始

2008年的文学类阅读指数普遍比2007年大幅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大陆读者对当前文学类图书的不满。文学类图书日渐陷入困境,固然可以归咎于以上三个外因,但更应该从自身内部进行反思。

有专家分析,文学类图书市场走向低迷的深层原因,是文学不能够积极面对变化着的现状并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这使得文学与读者产生一定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创作、教育、评论和宣传等多方面。譬如,一些作家追求个性化写作,却忽略读者的需求;文学教育方面没有与时俱进,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都比较滞后;文学批评则对新的文学现象缺少关注,还基本上局限在传统的文学圈里等等;可以说,正是这种错位,造成或加速文学与新的读者的疏离乃至分离。

而造成文学类图书市场萎缩的直接原因,则是文学类图书缺乏精品,缺乏新意,缺少亮点。一般来说,文学类图书精品,多出于传统作家的严肃文学,而08年图书市场缺乏名家的重量级作品。根据卓越网08年对图书市场的销售统计:在小说类销售前10名中,严肃文学全面溃败,新一代作家群体的青春文学、穿越、盗墓、职场小说、官场小说等娱乐或类型文学占据主要份额。娱乐或类型文学由于模式简单,可模仿性强,创作周期短,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大量出版商跟风创作,手法越来越简单、粗暴,作品的质量也令人怀疑。以至于有人评论说,现在的一些小说,离感官越来越近,离心灵越来越远。可以说,图书出版的同质化、短期行为和功利化,是在饮鸩止渴。

此外,除少数几家出版社外,许多文艺类出版社为了迎合市场,投入大量精力转做健康类或经管类图书,放弃或减少推出文学类图书,这就使得原创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

09年或将迎来转机?

09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成交码洋达25.1亿元,比08年增长两亿元,中国书业“开门红”,而文学类图书市场是否亦可以扭转颓势,走向复苏呢?

两岸书业从来就不缺乏文学土壤,文学类图书市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容量十分广大。文学类图书市场要复苏,最根本是要重塑社会良好的文学氛围,扩大其影响力,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尤其是各作者和出版商,更应该明确和强化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振兴文学图书市场。

对两岸书业而言,最迫切也是最主要的工作,是推出尽量多的文学图书精品,吸引社会和读者的注意力,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而要创作获得市场认可的文学图书精品,作家就应该避免个人化写作,避免小情感、小情调和无病呻吟,努力贴近现实、民生和百姓生活。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则要求作品叙事流畅,故事性强,有创新的情节内容。此外,现代读者普遍生活节奏紧张,他们更希望从审美上愉悦自己,得到阅读快感。作者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向关注底层生活、贴近时代、开拓生活的新视角方面努力。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所以,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都应该尊重图书创作的规律,苦心经营,严格把关,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来争夺市场,而忽略必要的纵向的深度开发,否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砸掉自己和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招牌。正确的态度,是静下心来,实行精品战略,努力推陈出新,多出优质图书,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获得口碑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文学类图书市场要走向复苏,需要若干部重磅作品的直接带动。这类重磅作品,多是传统作家的新作。08年文学类图书市场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名家新作。可喜的是,在09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各大出版社和各大名家合力推出不少重量级新作,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马未都:活得明白》系列之《枕上卷》、《车上卷》、《厕上卷》,作家阿来苦心经营的《空山》三部曲推出收官之作,安意如推出长篇随笔《观音》,台湾作家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也得以出版,而作家出版社更将陆续推出70余位作家的作品。我们乐见在这些名家新作的带动下,文学类图书市场走上复兴之路。

猜你喜欢

图书市场文学类类图书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开创科技类图书的新板块
码洋上升 前景广阔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网络环境下图书市场营销的对策分析
年度图书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
为生活加点“料”
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分析与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