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地盘你做主
2009-04-09孟迁
孟 迁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独当一面,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让他自己去面对他的生活。
■主讲/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整理/李彦
我曾经问一位妈妈:“你的孩子自立吗?”这位妈妈无奈地说:“他才不自立呢。被子从来不叠,衣服也不洗,连做作业都得我们催。”听到这段话,估计很多家长都会频频点头:她说的不就是我家孩子吗?的确,孩子没有自立能力,甚至没有自立意识,已经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难题。
当我们对一个孩子说“自立”时,和我们对成人所说的自立是有差别的。但是,每一个大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一个7岁的孩子,他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比一个30岁的成年人要容易。7岁有7岁的困难和烦恼,比如如何与妈妈沟通,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如何应对老师等等。如果一个孩子在7岁时能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那么到30岁时,他对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就将应对自如。如果他在7岁时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些事情,而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学习和体会到解决的办法,那么到30岁时,他就会很糟糕,万一遇到大的挫折,他甚至可能会崩溃。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独当一面,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让他自己去面对他的生活。
自立的前提:无可依赖
说到自立这个话题,我想起了一件事。去年夏天,去参加一个成长夏令营。在湖上泛舟,当大家上岸后,却发现有一条船没有靠岸。往远处一看,那条船被水草困住了,船上有一个家长带着几个大孩子。
被困住的家长很着急,她给营长打电话,说他们非常害怕,孩子们都快哭了。营长说,事情没这么恐怖,只要调整好船桨,让它们朝一个方向划,就可以出来。然后,营长让这位家长再试试。家长还是很着急,说已经试了很多次,实在没办法了。于是,营长带着几个人划船过去了。等离他们还有二三十米时,营长说:“你们再试试,如果不行我们再过去。”他们最后一试,居然成功了!
晚上,我们做分享沙龙。我问大家,虽然营长过去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帮上什么,为什么他们能摆脱水草,而之前却划不出来?很多人回答,这和信心有关。我觉得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心存依赖。他们相信大家不会丢下他们不管,所以只是稍微做了一下努力就放弃了。假设大家真的不管他们了,或者说这次就他们几个人来的,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自己划出来。
这就是我想说的最重要的一点:无可依赖促使自立。人都有惰性,都趋乐避苦,所以只要有依赖就会依赖。相反,当无可依赖时,自立就出现了。鲁迅曾说过:“孺子弱也,母丧则强。”意思是孩子很弱小,但一旦家庭支撑发生了变故,孩子就变得很强大,因为没有依赖了。
自立的心理基础:人生而自立
一个孩子是生而自立的,从生下来开始,他的态度就是开放的;他对世界是充满热情、充满兴趣的;他没有依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什么事情都想参与,什么事情都想尝试。而恰恰是家长,在用一些方法介入到他的行为当中,破坏了他的自立意识。
我说一个故事,希望对各位家长能有启发。在幼儿园的院子里,一群孩子围成一圈,中间有个水盆,上面漂着一些玩具。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他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力气。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最后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他想把椅子搬到孩子们后面,然后爬上去。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这时老师走了过去,蛮横地抓起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孩子最后看到了水盆里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物带来的快乐。事实上,看到玩具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只不过是中断了他对自己智慧和力量的运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孩子面临困难时,如果家长不去帮他,孩子自己是能想到办法的。但很多时候家长去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情,而且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他不是看不到吗?那我抱着他看。其实这种心态恰恰阻碍了孩子的自立。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家长认为孩子的事情都需要盯着,需要督促,需要惩罚或者奖励。如果没有这些,孩子肯定不行。事实上,自立意味着自由。没有不喜欢自由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自立的孩子,孩子的不自立,都是因为家长先妨碍了他。
孩子自立的拦路虎
第一是父母图省事。比如我们要出门,孩子慢吞吞地穿衣服、系鞋带。这些事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会有难度,可能要花十几分钟才能搞定。这时很多父母会说:“行了,我给你穿吧,你自己得弄到猴年马月!”于是,家长把孩子的活儿全给代劳了。
等孩子学会做一件事很需要耐心,教孩子学会一件事也需要耐心,最省事儿的就是直接代替,因为孩子的事对于大人来说太简单了。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时省事了,可将来孩子却会给家长惹大事。
第二是保护过度,尤其当涉及安全、健康等问题时,家长更是小心翼翼。有位家长说,她的孩子特别喜欢维尼熊。他只有一件衣服带有维尼熊的图案,偏偏这件衣服很薄,可大冬天的,孩子非穿不可。妈妈当然不让,说穿了会感冒。小孩斗不过大人,妈妈把这事儿给压下去了,但孩子非常不高兴。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同意孩子穿这件衣服,但是告诉他,如果穿了可能会感冒。等孩子穿上衣服,感冒了,难受了,下次不用妈妈提醒,他都不会再穿了。这就是自然纠错法,告诉孩子后果,并让他去承担自己所做决定的后果。
问题是家长狠不下心,或者坚持不下来,怕孩子会受伤。这就是保护过度。家长要知道,安全和危险都是相对的,与其让孩子远离危险,不如教他怎么应对危险。比如,与其说别到水边去,会被淹,不如直接带他去学游泳。
培养孩子自立,家长要做些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让他无可依赖。这儿说的不依赖,是不给孩子不必要的帮助。比如,别再叫孩子起床了,给他买个闹钟就行;不要追着孩子喂饭,他饿了自然会吃。孩子自己能做主的事情,父母就不要再参与了,而且,孩子掌控生活的能力越早培养越好。
第二点,我们要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孩子自主的机会越多越好,只要在原则的底线之上。他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学习,和谁一起玩,穿什么衣服,如何布置自己的生日晚会。家长要做的是告诉孩子,这些决定是不是他真想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必须自己承担后果。
第三点,尊重孩子的梦想。很多时候孩子的梦想是很可笑的,我们要尊重,而不是怀疑、验证梦想是否合理,事实自然会告诉孩子。一个孩子3岁时可能想当比尔·盖茨,5岁时他可能就觉得,也许只能当李嘉诚了。我们一定不要打击孩子的梦想,这是对他感情的伤害,也是对他思维自主性的蔑视。
孩子的兴趣变得很快。今天迷钢琴,明天想学跆拳道,后天又换成了游泳。这个时候,家长的做法是不要轻易答应,但也不要否定。问问孩子,你确定喜欢吗?孩子肯定说,当然了,做梦都想。家长可以说:“那你拿出行为来证明。如果你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学会弹一首曲子,那就说明你真有兴趣。”
即便是这样,孩子的兴趣还是会转移,这也很正常。一个人真正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是很难的事。歌德在40岁时才发现自己适合写诗,以前都在画画,画了40年也没成功,心里郁闷得很。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尊重他转移兴趣的过程,而且孩子每次兴趣的转移都是一种收获,他试过才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而且对这件事的了解也比较深。人就是通过一个个梦想的探索才找到自己想走的路,这也是孩子学会自立的过程,这种自立,就是对于人生的规划。
最后一点,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很多时候孩子会问家长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个字念什么。大部分家长会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不是最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字的读音,不如告诉他认识字的方法,教他查字典,这就是利用外部资源。有时情况会复杂一点儿,比如孩子数学不好,问妈妈能不能请个家教。妈妈肯定会说好。其实,可以先让孩子自己试试,比如对孩子说:“这两天妈妈很忙,你能不能自己先解决一下?在班上找个数学好的同学辅导,或者跟数学老师谈谈,看他愿不愿意教你?”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可以让孩子勇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