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不胜收的施洞苗族服饰

2009-04-09余未人

当代贵州 2009年4期
关键词:绣花丝线纹样

余未人

苗族服饰是苗族各个支系的徽记。一支苗族部落不论迁徙了千里万里,服饰是始终如一的。苗族女性在制作服饰时可以有小小的创新,但大的框架不能变更。服饰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身着同一服饰的人群居住地之间山高水长,但他们在节日里总要背着盛装跋山涉水赶来相聚。

“施洞型”是施洞苗族的典型服饰。以台江县施洞镇为中心区,沿清水江上下游50公里、宽25公里左右分布。绣艺精美独特。

20世纪70年代以前,施洞地区只要有女儿的人家都养蚕、缫丝,并用植物染料自己染丝线。年近八旬的杨奶对染线记忆犹新:“20岁那年,我染的丝线就有15种颜色,姐妹们个个羡慕我呵!”在整个施洞地区,妇女用自制的染料能染出50多种颜色的丝线,其色彩的区分极为细腻。

现在30多岁以上的苗族女性,童年时光大多与刺绣为伴。而今大多女孩是寒暑假或放学以后,几个人各拎一个竹篮,里面装上针线、样本,会聚到一个同伴家学绣花。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出嫁的年岁将至,一手高超的绣艺将为嫁衣增光添彩,也能提升自己将来在婆家的地位,她们开始进入刺绣技艺的巅峰状态。这也是苗绣得以世代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

施洞苗绣以人物和动物为中心,但并非写实,而是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天上人间,无拘无束,纹样抽象,色彩对比强烈,呈板块状,没有过渡色。施洞流行的绣法中极具特色的是破线绣。将一根普通丝线用手工均分成4、8甚至16股细线,线随针穿过皂荚,使丝线变得平顺、挺括、亮泽、紧密。然后用平绣的针法,沿纹样轮廓挨针挨线将纹样铺满。这种技法做出来的绣品光滑、细腻、精美、华贵,表现力强,属苗绣中的精华。

施洞苗族女装衣袖上的绣花特别精致,色彩是有定规的——30多岁以下的穿色彩鲜丽的“红袖子”,年长的则穿灰蓝色调。而两只袖子的花样自然和谐不须对称。40岁出头的刺绣能手张花娇没读过书,却对苗族口传文化如数家珍。她说:“芳寨姑娘绣花都要画底样、剪底样。我是听了老人摆古,摆苗家女英雄乌猫夕带男童、女童和山龙、水龙去降魔的故事,我心里想到那样子,不用画不用剪,手上就绣出来了……”这种不打底样的功夫是她的绝活。

施洞苗族女下装是百褶裙,做一条百褶裙要用60尺布。45岁的杨格久是做百褶裙的能手之一。她先将染好的窄布缝接上用绸条嵌好,再用皂荚把布敷硬,绑在一个大木桶上,将裙布稍稍润湿一点水,用手工叠出细细的折子后,抡木锤来敲,敲后成型,捆9道绳子将裙片在大木桶上固定,用炭火烘一两个小时再拿下来缝。她说:“做一条百褶裙,要花5到10天的工哩!一个寨子有两三个人常常要给那些做不好百褶裙的女人帮忙,我就是……”能够有给人帮忙的“资格”,她脸上透露出愉悦自得。

头帕是施洞苗族女子的重要装饰。即使身着蓝色便装,那鲜艳的丝织头帕也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在山野里劳作的时候,头帕就像绿野中一朵朵红花,它是女子饰品的一个亮点。织头帕用的是一种专门的木制织机,一张轻软的头帕只用1两丝线。将丝线用纺车纺了,又经过煮、染,才能用它织成暗格子花。

一件苗族女上装至少有7种花,或绣,或织,或用绸条订,精致的工艺充分展示了施洞苗族女性的艺术天分,也是施洞苗族女性一生成就的美好展现。

施洞的女装分为三种:盛大节日装、赶场装、日常装。现在,施洞妇女一般每人都有10多件绣花盛装,大多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但本人这一辈要做三四件新的。这种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就像四季更替一样自然有序。

猜你喜欢

绣花丝线纹样
拯救“濒危”花纹
一只小风筝(下)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盗贼用细丝线入室作案
早春,就着一条绣花裙
草蜢掉进井里了
下“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各显神通”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风筝
小保姆斗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