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距离清洁能源有多远?
2009-04-09王庆等
王 庆 等
2009年2月5日,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一行来到贵州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度室、小河储配站,详细了解燃气价格、质量以及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在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李军指出,燃气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各相关部门、相关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燃气保障工作的认识。对政府来说,倾听群众呼声,保障燃气公共产品的供应,满足市民需求,是履行“执政为民”的基本职责。对企业来说,燃气是特殊商品,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适当牺牲企业利润追求目标来保障百姓利益。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用3年时间极大缓解贵阳用气紧张状况。要千方百计提高供气能力,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燃气,让老百姓用气时“一点就着、一着就旺”。
回望贵州燃气产业的发展变迁,贵州燃气集团小河液化天然气(LNG)接收气化站在去年8月19日全面竣工,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气储备调运中心巍然矗立,目前全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气罐群让业界“另眼相看”。
转制:
3个月创造“贵州速度”
大凡知道贵州燃气集团的人都知道,贵州燃气集团的前身就是贵阳煤气公司。从1979年1月开始谋划、筹建,到1988年正式上马,可以说贵阳煤气工程起步非常艰难。
当记者翻开贵州燃气产业发展的档案时,各级党政对煤气工程的关注让人惊喜。
“煤气工程要下决心把它搞上去。省、市都要集中点财力,支持该工程,同时大胆引进外资和外省资金,切勿错失良机”。这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1988年1月9日省计委《贵阳城市煤气工程项目进展及存在问题》上的重要批示,为贵阳城市煤气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从1994年贵阳煤气顺利开通,贵阳结束了没有煤气的历史,6年的艰苦奋斗,贵州开始了“煤气时代”的发端。
时至2000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贵阳市煤气公司供气区域覆盖了贵阳市七个城区,已开通居民用户近20万户,用气人口达60余万人,已成为输配能力日供气45万立方米、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的国有中型工业企业。建有清镇、汪家湾两座煤气储配站,储气能力达20万立方米。同时2000年底,建成了120万立方米顶替置换气源(发生炉煤气)装置1座;清镇至贵阳主输气管29.3公里;城市中低压输气干线200多公里,庭院管网700多公里,建有区域性调压站56座和调压箱柜103个,并设置遥测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国有体制下的贵阳煤气公司在成立以来近10年的发展中,已经暴露出原有运作模式固有的、制度性内生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发展处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交汇期,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明确。随着政企分开的改革不断深入,同时为了缓解日益激化的公共福利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贵阳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在公共事业运作中的角色定位,将是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煤气公司自身三方共同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种问题万驽齐发,国有体制向股份制的转化势在必行。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2001年10月,贵阳煤气公司提出《贵阳市煤气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制方案》。2003年11月上旬,市长办公会议审议批准《煤气公司招商改制建现实施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和《产权转让协议书》等文件,并报市委。历时三个月,公司成功实现国有体制向股份制的完美转体,开创贵州企业体制改革时间最短之最的同时,也拯救了举步维艰的基础燃料行业。
2004年1月,国有企业“贵阳市煤气公司”改制成为合作方控股、政府参股、职工持股的多元结构股份制公司——贵阳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
发展:
从责任与使命上找“市场”
改制是痛苦的,是对一个产业集群的生态链进行调适。然而,在贵阳煤气改制成为贵阳燃气有限公司之后,资源与市场的再度重组,给一个典型的现代企业慢慢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以至2005年的秋天,一个全新的产业旗舰“贵州燃气集团”顺势成立,到今天发展为资产总值近8亿元的股份制企业,贵州燃气见证了贵州新兴产业和谐发展的步履。
在贵州燃气的参股企业中,百江西南燃气有限公司是与香港上市公司——百江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在贵州省的遵义、都匀、黔西、安顺、平坝等都有各自的运行项目。并成功进入云南,与云南省国资公司、昆明燃气公司合资组建了云南百江公司,成为控股方。贵州燃气集团公司还是贵阳市商业银行、华创证券经纪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进入金融领域预示着集团公司开始向规模化、资本化运营迈进。在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参股这两家金融企业也对集团公司总体形象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面对贵州燃气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记者欣喜地看到,建立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里显示效应:通过兼并,盘活了企业资产;通过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通过投资,拓展了燃气市场。
面对贵州燃气产业的多元化构建,从一个煤气工程演变的产业链“求解”结果破茧而出。改制后仅3年的时间,贵州燃气实现了从拥有资产总值6000万元到8亿元,从拥有管道燃气用户25万户到近40万户,中低压煤气管网从1100公里到1800公里,年销售煤气量从9239余万立方米到22685万立方米的飞跃。同时,成为了拥有控股、参股企业14家的大型企业集团,宣告贵州燃气产业集群的缔结初步成功。
“从企业运营视角看,燃气产业本身就是承载文明的使者,发展清洁燃料,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一种文明。我们组建集团的宗旨是在做大做强企业本身的同时,有序推进现代城市的清洁能源利用步伐,提升我们贵州城市的生活品位。”贵州燃气集团董事长黄友兴告诉记者。
作为贵州的一个本土企业,贵州燃气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肩负地方发展使命,地方的使命就是企业的使命。如何寻求适合我省省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何科学地开发资源、有效地保护环境;特别是现代城市的基础能源路径选择。每一个问题,都是当代贵州人一道难迈的高坎。由于贵州省是能源资源富集省份,大家总是注视着看似丰富而又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而忽视了煤炭作为燃料给我们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审视贵州经济版图,我们不得不承认,贵州煤炭低效产煤的方式给贵州带来的不光是环境超载、环境超标,还有对基础能源资源的无尽破坏。
当贵州的自然资源再也难以支撑粗放型发展之时,这就预示着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实现新的突破。
燃气的适时出现,是必然也是机遇。正是这一机遇催生了燃气在贵州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而迎接清洁能源时代的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深究起来,贵州燃气企业不仅有“外患”,更有“内忧”。一方面,现代城市已经步入清洁能源时代,贵州亟须一种能替代煤炭的相对清洁的能源出现,以改善贵州已经伤痕累累的环境,同时遏制贵州对煤炭没完没了的大肆开采。但大部分人仍然认为贵州资源富集,认为弃煤炭就煤气、就天然气是舍本逐末,求远舍近。另一方面,公用产业市场的全面放开,竞争也呈多元化格局,各路资本闻风而动,欲在贵州燃气市场上分一杯羹……凡此种种,意味着贵州燃气市场更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贵州燃气企业要在管理、服务和效益上来个大比拼。
然而,随着国家 “优先发展天然气,扩大液化石油气供应,慎重发展人工煤气”的燃气发展方针,明确了燃气发展方向,以“西气东输”为开端的大规模天然气开发利用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城市燃气大踏步地进入天然气时代。同时,面对中国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消费市场则主要在东部地区的现实,天然气利用战略近期将集中解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供应,力求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西气东输”、“陕气进京”、 “海气登陆”就是这一战略的直接体现。
远征:
诚信与品牌的力量
贵州燃气集团运行5年来,无论是业界还是其他领域,获得的最大“资本积累”就是诚信和品牌美誉度。凭借如此的“资产积累”,该公司从市场和资源上进行了值得彰显的“远征”。
针对市场需求,该公司果断提出“立足贵阳,辐射全省”的战略,不断挖掘增值点。围绕效率找市场,围绕市场抓经营,扩大燃气用户数。至今,市场覆盖面达到全省多个地州市县,遵义、仁怀、安顺、都匀、凯里等城市都用上了天然气,并拥有居民用户35万多户,公建用户1000多家。除了发展与燃气相关的产业外,贵州燃气还与时俱进地参与了金融、房产等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市场风雨的洗礼,到今天,贵州燃气已经遥遥领先于整个行业,一举成为贵州最大的城市燃气运营商,打造出自己产业的“航空母舰”。
“干我们这个行业,一个是市场,一个是资源,资金、人力等现在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贵州燃气市场的未开发状况,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市场,工业、农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等不需要清洁能源?众所周知,清洁能源——天然气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不能两眼盯住那点珍贵的煤炭资源,放眼看看区域外的资源优势,再与我们的市场优势结合,让我们的用户感悟到蓝色的火焰,知道它没有异味,是快捷环保高效的、没有污染的清洁燃料。”该公司董事长黄友兴告诉贵州燃气集团“远征”资源的秘密。
为了弥补气源“短板”,突破煤炭在贵州燃料市场的霸主藩篱,积极引进天然气入黔。在寻求资源方面,该公司与重庆垫江县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一座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并已正式投产,所生产的压缩天然气全部供应贵州;与重庆燃气集团公司签订了压缩天然气供气协议;与四川达州汇鑫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20-30万立方米/日的《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合同》。
据介绍,贵州燃气集团小河液化天然气(LNG)接收气化站工程是贵阳市的重点建设项目,位于小河区三江口,总投资4300万元,占地面积30余亩,于2006年4月开工建设。工程主体由12个大型液化天然气储气罐及液化天然气气化装置等组成。其中每个储气罐高22.7米,直径3.8米,可储气9万立方米,12个储气罐总计可储气近110万立方米,日供气能力为30万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60多万方煤制气)。
该项目负责人、贵州燃气集团所属贵州天然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跃东称,该站的液化天然气均通过汽车从四川达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运输过来。该工程投运后,不但能满足中烟集团贵阳卷烟厂、贵航集团安大航空锻件公司等大型工业集团及目前小河片区居民的用气需求,而且它作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气储备调运中心,为下一步贵阳市汽车“油改气”工程提供了充足的气源保障,将极大地促进“油改气”工程的实施。
根据能源专家预测,到2010年,天然气产量是700亿立方米,需求是1100到1200亿立方米。从国家战略看,俄罗斯天然气将在2010年进入中国。再从西南区域来看,我国与缅甸签订了天然气利用使用协议,以120亿立方米/年供应我国。2010年前后,天然气进入贵州已是发展的必然。
鉴于如此的机遇,该集团公司经有关部门批准,2007年9月6日,在北京与中石油公司签订了《中石油•贵州省天然气买卖与输送意向协议书》,根据协议,中石油公司供应我省的天然气资源将逐年递增,最高将达到30亿立方米/年。
在“西气东输”二号线擦边贵州而过直达广州之时,“转弯”引进缅甸天然气无疑是贵州燃气集团又一得意之笔。
“为积极实施天然气的引进工作,加快我省城市燃气建设,我们集团公司结合管道天然气进入贵州的时间规划,积极开展天然气输配的技术、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准备工作,并初步确定了近期采用液化天然气(LNG)和压缩天然气(CNG)作为过渡气源,中、远期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现公司立足于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和仁怀等省内主要城市,积极实施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设工作,为管道天然气的到来做好市场培育和发展工作。”贵州燃气集团公司总经理洪鸣如是说。
针对贵州燃气集团的运营理念,中国城市燃气学会副理事长、建设部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常贵,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获得同等能源条件下,天然气的减排作用和效果明显,和煤炭等能源相比,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气体的排放量是最低的,所以天然气是首选的环保燃料和清洁的化工原料。贵州燃气集团在发展煤气的同时,积极引进天然气是颇具远见的战略。当务之急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要做好天然气利用的各种准备工作,其中首先要编制天然气利用的规划。因为要和上游企业签订‘照付不议合同,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照付不议合同才能签得合理,既不会产生‘气荒的现象,也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政府对利用天然气的认识到位了,行动也要跟得上,贵州的青山绿水不仅能够保住,同时还将培育出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