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避免十大误区
2009-04-09杜金林
杜金林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误区之一:重城市,轻农村。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未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一些城市也大多倾向于将城区部分污染的企业迁到农村区域。
误区之二:重建设,轻人本。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一切发展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城市发展目的所在。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多数群体的居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损害他们的利益。然而,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常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为了环境建设,将老百姓从世代居住的老屋及长期经营的店铺迁入边远居住区,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在建设项目上,为了政府的利益及开发商的利益,牺牲老百姓的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既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又要考虑居住群体居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之达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误区之三:重现代,轻传统。
当今不少城市建设中存在共性的问题是“传承危机”。片面追求城市“现代化”,失去个性,千城一面,地不分南北,城不分大小,大体雷同,“克隆”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原来颇具历史传统的城市,正被着装一致,模样相同的“现代”建筑所淹没。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以追求现代化为目标,让人们享受现代文明,而且还需保持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城市现代化需要不断地吸取并保留传承文明,尽可能体现民族的“根”和“源”,刻上历史的记忆。一座现代化城市应包括历史的、民族的元素,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底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误区之四:重经济,轻社会。
现实生活中,一些城市建设中往往过多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社会发展。致使经济发展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城市拆迁纠纷、土地征拨纠纷、劳资纠纷、社保纠纷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理想中的生态城市。
误区之五:重“形象”,轻文化。
当今许多城市建设,只注重城市“形象”,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以大为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片面追求“大”,主要表现为:宽马路、大广场、大建筑、大树进城等。2、以新为美。现在一谈城市的成绩,基本是所谓“面目一新”,不加区别的以为“新”就是好。于是乎就破“旧”立新,大拆大建,使原有的一些传统庙宇、民宅、胡同、街区、革命文物、名人故居等遭到人为破坏,在建筑上割断了历史的记忆。3、以洋为美。当今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现象是洋味太浓。有的地区欧式建筑成风,不顾环境、条件,在古老的城区里,在民居特色浓郁的地段,摆上几幢极不协调的所谓欧式建筑,结果不仅没有增添城市的美,而且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和整体协调。
误区之六:重开发,轻保护。
城市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影响的,开发中要注重保护,保护中可适度开发。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开发上已经有很深的教训:1、古村镇开发。拆“旧”建新,不是原貌保护传统建筑,而是搞一些假古董,不伦不类,大刹风景。2、风景区开发。大量修建与生态环境极不和谐的建筑,不仅破坏自然生态景观,而且造成视觉污染。3、房地产开发。许多城市大量拆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修建“现代”建筑,使古老的城市的元素因城市开发顷刻被抹去。4、经济开发区开发。由于经济开发区热,占用大量良田好土及森林植被,致使耕地面积和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5、矿产资源开发。由于片面强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过度开发,致使部分自然山体、水体及植被遭到破坏等。城市资源的开发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是:不应牺牲子孙后代利益。
误区之七:重名誉,轻实质。
良好的名誉能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关键一点还是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些城市片面追求名誉,将水源保护区申报升格为省级甚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性质的变化改变了水的命运,使水源遭到人为污染。有些城市为迎接卫生达标检查,突击将主要街道打扫干净,但处于城市边、卡、吊地带却一片狼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能沽名钓誉,要更多注重民生问题和环保问题,实实在在去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误区之八:重现状,轻挖掘。
许多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安于现状,使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不能发挥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住宅建设。高档商品房偏多,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较少,大多数困难群体的居住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善。2、交通方面。拥堵现象严重。3、城市建筑。“火柴盒式”、“列车式”、“行列式”建筑及白色面砖充斥大街小巷,毫无建筑特色可言。4、民间文化。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许多村庄成了空壳村。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间工艺、民族歌舞、民间工匠等大有失传之势。5、城市国有资产。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产业留下大量国有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等。国有资产有些还在发挥效益,有些运转不畅,有些处于停滞状态等待处置,等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动态的,安于现状不利于城市的进步。应努力挖掘城市丰富的内涵,并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误区之九:重表面,轻基础。
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重表面、轻基础的现象:1、城市市政建设只注重表面形象,缺乏统筹和前瞻性意识。2、盲目追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结果造成就业、社会保障、粮食和蔬菜供应等方面的强大压力。3、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没有跟上,“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4、房地产开发过多重视城市密度、容积率、立面外观等指标,很少注重停车、居住、物管等功能指标,等等。因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夯实基础,少做表面文章,切实为民谋福祉。
误区之十:重物质,轻精神。
眼下,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作者单位:贵阳市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