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纪实作品摄像艺术的审美选择

2009-04-09孟旭东

新媒体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后期编辑审美

孟旭东

[摘要]我国的电视艺术虽然只有40年的历史,但电视艺术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了美的享受,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和升华。通过对电视纪实作品的案例分析以及电视纪实文学拍摄的经验技巧运用,说明创作者必须抓住美感产生的根源,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关键词]电视纪实作品 审美 后期编辑 视听一体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10197-01

随着社会的网络化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电视节目从娱乐型向思考型转移,远离梦幻、尊重现实,而最能体现电视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和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觉到一种本质、内在、朴素的真实美。这种真实美是电视纪录片所独具的审美方式。

近年来,我国纪实类电视作品的创作发展很快,纪实作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发展初期,编导和摄像试图通过“跟随跟随再跟随,摇晃摇晃再摇晃,黑场黑场再黑场”这种新鲜而又粗糙的纪实造型语言来强化它的美学特征;后来则更为注意对镜头表现加以控制,主要采用较为规范的造型形态。

一、我国纪实电视作品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纪录片工作者为了能“走向世界”,迎合国际口味,国内出现了突出的“老少边穷”现象,于是老人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边远地区题材、贫穷者(包括残障人士)生活题材成为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但是这些纪录片在拍摄角度上往往停留在对生活形态、自然形态的猎奇点上,缺乏文化上的理解,却暴露出没有深度的、没有历史性思考的、仅仅停留在浅薄的内容呈现形式。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电视台总体的制作水平,主要看其生产的电视纪实作品,看纪录片。与文艺晚会和电视剧相比,它往往需要更长的周期,更大的投入。所以,国际电视评奖主要设立纪录片、纪实作品奖。Discovery中有一期叫做《鳄鱼拍档》的节目,制作人员在艰苦的热带雨林环境中持续拍摄一年,并且调用了大量用于航拍和水下拍摄的技术设备,极具美感的画面、富有冲击力的镜头、扣人心弦的节奏,造就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山东电视台拍摄的著名纪实作品《泰山》,编导兼摄像孙玉平老师扛着摄像机,在泰山上下整整捕捉了两年镜头,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几十分钟的作品。就国内外高水平的纪实作品创作来说,这的确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电视制作水平。

我国电视编导和摄像创作中的种种问题,使得作品经过九十年代的创作高峰期后,徘徊不前,难以再上升层次,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纪实作品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归根结底,是拍摄过程中丢失了纪实作品特有的审美选择。

二、“美”化作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艺术,电视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其作品的审美价值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本身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活动,是人们对一切产生认知的基础和标准。因此,一个电视作品的优劣,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评判。美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接受社会实践的制约与规定。创作者必须抓住美感产生的根源,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观众从作品中感觉到了这种本质力量,美感便油然而生。电视纪实作品的艺术表现,重在素材的敏锐抓取、筛选和声画技巧的运用,而这三者恰恰与摄像的审美水平关系密切。

由此可以看出,在纪实作品的审美探索中,基础是创作者对生活真实的尊重,要质朴地面对生活。即使是写意类的电视专题片,也是在尊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有“度”的艺术表现,创作者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运用艺术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强化和提取纪实中的美感。

(一)声画同步体现纪实美

作为电视节目的电视纪录片则大量采用声画同步的同期声,十分注意在客观纪录画面的同时,记录各种声音。除了给人们视觉形象外还付诸于听觉,产生一种立体、完整、自然生活的感觉,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生动的生活画面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做到眼见为实、耳听为真,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声画同步的一体化形声结构,多是即兴创作,是一种摄像艺术,它能带来大容量。全方位感受。自然界的环境音响、场地气氛、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特征等等,通过声画同步记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易有自身特点。

《焦点访谈》报道的吉林省博物馆失火一案,记者采访几位领导的不同回答,他们的语气、口音、神态、举止都表现出官僚主义的作风,使观众看了以后无不气愤。采用同期声对人物进行采访,记录人物间的交流、对话有利于主、客体的交流。创作者所要说的主观意图用同期声所代替,观众更容易接受,只有注重声画同步的运用,才能展现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和真实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纪实美的审美特征。

(二)展开想象打开创造力

当前电视纪实作品摄像创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进行创作时,没有展开丰富的想象,忽视了摄像造型表现力。

电影理论家吴厚信说:“银幕的视觉形象,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影片中的人物(表演、化装)、环境(自然环境、建筑、道具)、气氛(色彩、构图、光线)和声音(对话、音乐、音响)以及运动(演员和摄像机的运动,声音强弱的运动)这一切最终形成具有视听效应的电影画面,许多电影画面在时间和空间的组织上,形成了时空都在运动的造型的‘流,这一切的总和,构成了一个银幕上完整的视听系列───即我们常说的电影造型。”

《黄土地》采用固定的绘画式构图,赋予了黄土高原油画般的凝重色彩、国画式的深邃意境。《望长城》在记录“十三边”村时,村中只有六户人家,古朴幽静的山村有一所小学,只有一个学生、一个老师。夜晚上课时,摄像师拍下了夜空下的小屋,一盏灯火镶嵌在寂静的山影之中,朗诵声重复再起,突出了边塞的意蕴。《回音.高原的灯》中,晨曦微露,镜头摇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犹如展开了一幅百米长卷,具有虎踞龙盘的气势。《南山巍峨》中,暴雨来临之前,济南城上空笼罩着浓密的黑云,不时划过一道闪电,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造型语言在这些关键段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摄像机镜头所拍下来的画面一经形成,便具有了独立的造型审美意义。画面与人物的关系(人物对镜头的不同反应,孩子对镜头做鬼脸,等等);画面与编导的关系(可以作为编导的眼睛去旁观或参与);与观众的关系(可以作为观众的眼睛去了解),都可以构成不同的修辞效果,如隐喻、象征、暗示等等。

(三)运用光线塑造艺术形象

画面造型的基础之一是用光,摄像机对各种光线要有特殊的敏感。“光线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对摄像师来说,光线是摄像创作中最重要的造型元素和手段之一,是画面视觉信息和视觉造型的基础,摄像师总是力图用光来塑造画面,表达情感。

在纪实摄像中,现场的情况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室内室外,白天黑夜,甚至窑洞、矿井都可能是拍摄的场景,摄像师应当善于利用千变万化的光线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回音》中,有一组模拟画家当年在青龙寺壁画前苦苦探索的镜头。拍摄时细雨蒙蒙,青龙寺又处在苍松翠柏的包围之中。推开破旧厚重的寺门,屋内光线十分昏暗,看壁画的时候,需要借助手提灯的弱光才能进行观察。拍摄时,摄像师由室外移拍进入室内,画面整个黑了下来,摄像师在黑暗中移动,走到壁画前,借着手提灯的光亮继续移拍。这时候,只有灯光扫过的壁画依稀可辨,其余部分全是黑的,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发现感。

摄像师对光的运用不仅为了技术上的曝光,也不仅为了造型而造型。摄像师要用光线创造影片的效果气氛,塑造艺术形象,为影片营造出整体的基调。

(四)运用长镜头增强真实感

电视是镜头语言的艺术,而长镜头是纪录片增强生活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长镜头的时间保持了客观事物的流程完整,保证了时空运动关系的整体性。长镜头最大功能就是主体意识的淡化,客观地展现生动、逼真地纪录现实,纪实某种特定的情感。纪实性强,能给人逼真的参与感、现场感。《望长城》、《半个世纪乡恋》都大量运用了长镜头拍摄。长镜头纪实摆脱了导演摆布的痕迹,一切纪录都是任其自然。把生活全部客观再现于观众,具有了审美的真实美。纪录片的纪实美是强调语言的质朴,保持与生活的一致性。日本电视纪录片《望子五岁》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长镜头:盲人父亲在教育儿子时生气地推门走了出去,儿女边跑边紧迫父亲,当父亲抱起儿子、慢慢蹲下,顺着他的小腿摸到了儿子没有穿袜子的脚上。这一长镜头纪录下特定氛围情绪,十分感人至深,体现了父子真情。观众亲眼目睹了发生的一切,真正地感到了纪实美的魅力。纪录片如今以新的审美特征,复原真实生活细节,由英雄史观走向平民意识,真正认识到平民百姓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三、结束语

美,产生于客观生活之中。任何脱离生活内容的艺术表现和缺乏艺术表现的生活内容,都难以引起现代电视观众的共鸣,这是每个创作者应当考虑的。电视摄像的审美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观众的欣赏口味、审美需求以及接受能力都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使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呈现新的特征和形态。因此,纪实类电视作品的摄像师应当研究和掌握审美的基本规律,并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电视文化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元欣,论电视摄像艺术的十大规律[J].编辑之友,2003,(S1).

[2]王彬,电视摄像师的艺术直觉与灵感[J].当代电视,2004,(07).

[3]陈力生,论提高电视摄像水平的五大因素(下)[J].影视技术,2003,(09).

[4]李宜翔、胡文,电视摄像技术小议[J].新闻前哨,2004,(06).

[5]黄明,电视片摄像中的色彩控制[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猜你喜欢

后期编辑审美
电视节目后期编辑制作的创新探析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电视新闻画面后期编辑的重要性和实时策略
新时期电视节目制作的新要求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