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一线工人技术现状分析
2009-04-09朱梁洪沈淑娴
朱梁洪 沈淑娴
[摘要]建筑工人的素质决定着建筑产品的实体质量。然而当代建筑一线工人的技术素质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建筑业水平的瓶颈。其原因是在建筑行业这个特殊领域,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大量涌入,建筑行业原有的培养体系被打破,适应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工人培养体系始终没有建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建筑行业一线工人的市场准入机制,以此为引导,构建有效的建筑工人培养体系。
[关键词]农民工 市场准入 培养体系 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10077-01
建筑产品的质量,主要是指建筑产品的实体质量,建筑一线的操作工人是建筑产品的实际生产者。因此,建筑行业的一线操作工人的素质是建筑产品质量的形成重要的人的因素。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建筑行业的一线操作工人的技术状况整体来说存在着很大问题素质差、学历低。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瓶颈。
一、当代建筑行业一线工人的构成
现在,农民工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力军,农民工几乎占到建筑劳动大军的90%。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
1984年以前,我国的采用固定用工制度。操作人员主要由城市居民构成,他们的收入也完全来自于建筑劳动。我国的固定用工制度,存在统的过死、包的过多,能进不能出等弊端。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固定用工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此外由于建筑行业用工的季节性,使得固定用工在建筑业中的矛盾与其它行业相比,问题更为突出。
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要改革建筑安装企业的用工制度。国营建筑安装企业,要逐步减少固定工的比例。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外,国营建筑企业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工。要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增加合同工的比重。
随着固定用工制度的取消,改革开放的成功,农村的多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工作,由于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建筑行业的施工队伍逐渐由城市市民为主体转变为由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队伍。建筑行业成为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工作场所。完成了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人从“建筑工人”向农民工的转变过程。
二、“建筑农民”的特点
农民工成为了建筑行业劳动大军的主力。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个人素质,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技术水平。总体来说,第一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特征:
能够吃苦耐劳,农民工由于背负着尚留在农村的家庭对他们的经济上的依赖,因此他们需求稳定的收入的同时,希望更多的收入。对于工程施工常见的加班加点,苦活累活毫无怨言。这是农民工大量的从事建筑行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素质偏低,从事建筑劳务的农民工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农民工群体中,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选择收入和工作环境较好工厂。建筑行业的劳务由于技术性门槛极低,因此绝大多数建筑一线人员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他们的技技能,通过到建筑工地干小工开始,跟着师傅劳动,边干边学,在学习过程中仅有手艺的传授,极度缺乏知识基础。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没有个人发展的空间,始终是弱势群体。
近年来,农民工的状况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苏州地区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地区的农民工主要是来自苏州附近的农村,随着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工的来源逐步从苏南转向苏北、安徽以至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相对于来源于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而言,个人素质有所下降。
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20多岁的青年都是80年代末期出生的孩子,那个年代改革开初见成果,吃苦相对少些,建筑这个苦行当对他没有吸引力,建筑行业年轻的农民工越来越少,现在的一线操作工
人基本上30岁左右,即便有年轻的也是来源于边远地区。
三、建筑业一线操作人员低素质原因分析
当今建筑业一线工人能力低素质差,与劳动者本身的成长环境、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然而这不是深层次的原因。从深层次来讲,建筑一线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问题,是源于固定用工制度改革以来,没能建立有效的建筑工人的培养体系。
随着建筑行业减少固定工,一线工人逐步采用农民工,农民工不再是企业的编制,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具有很强流动性,因此建筑企业对农民工的技术培养失去了动力。此外,农民工的流动性,也为实现长期的技术培养带来困难。这使得近三十年来,建筑工人的培养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体系。
现在建筑行业的“大工”(技术工人)的培养基本上还是极其传统的师徒相授,但是由于现在农民工的流动性,这种师徒关系与早期的师徒关系相比已经非常脆弱,这种培养模式无法承担起培养现代建筑工人的职责。
四、建立建筑工人的培养体系
建筑一线工人现阶段分为两个种类:大工和小工。一般所说的建筑一线操作工主要是指大工。这个职业是一个技术工种,他不是纯体力型劳务工作。体力型劳务工作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完成教育,而技术是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突击培训可以替代。
劳动者依据人力资本强度和对人力资本的保护程度来分,劳动者可以分为四类:
1.精英群体。即那些既拥有人力资本优势,又受到社会重视和制度保护的群体。
2.受压抑的强势群体。指那些虽然拥有人力资本优势,但却无人赏识,受到冷落,怀才不遇,甚至受到排挤。
3.受庇护的弱势群体。每一社会总有弱势群体。例如,天生能力低下、能力尚未形成或能力丧失的群体,社会势必要对他们给予保护和支持。
4.双重弱势群体。指那些既缺乏人力资本,又得不到社会保护与帮助的群体,显然这些人属于社会的最底层。
建筑业的农民工就是属于双重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人力资本。在收入上总体水平低,没有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同时也没有意识去提高自身素质。而与之相对应的建筑行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对矛盾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因此,国家和企业要共同担负起培养建筑工人的职责。在建筑行业要逐步淘汰“完全师傅带徒弟”的原始方式。建立以企业和学校的“双核心”建筑工人培养体制。使建筑工人不仅要“操作应会”,还要“理论应知”,真正达到现代建筑工人的水准。
五、完善建筑行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在建立建筑工人的培养体系的同时,要逐步完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建筑工人培养体制,逐步淘汰传统的“完全师傅带徒弟”的原始方式,必须建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设立准入门槛。不合格的人员不能够从事建筑劳务,避免大量低素质人员充斥在建筑行业。在国外到建筑行业工作是需要得到政府或行业协会许可的。我们需要借鉴这个方法。
现在我国建筑行业,对于设计、监理和建造师都有相应的国家或省级的注册考试,通过考试并且注册后才能从事相应的设计、监理和项目经理的职业;对于初级管理人员,例如施工员、质量员和安全员等岗位,质检站和安检站都要求持证上岗。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准入制度,只不过这个制度的针对建筑行业的管理人员,然而对于一线操作工人我们没有这个制度。因此,我们需要完善这个准入制度,将现有的准入制度扩展到建筑行业全部从业人员。
六、结论
建筑行业一线操作工人总体上讲,素质偏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内在原因是近二十多年来,我们缺乏有效的建筑工人培养体系,建筑工人的成长几乎是自生自灭。现在急需建立准入制度,提高建筑工人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建筑工人的收入,才可以将有潜力的年轻人吸引到建筑行业中来。
注:2008年度苏州市级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JN081209)
参考文献:
[1]姚先国,人力资本与劳动者地位,学术月刊,2006.38(2):p.93-97.
[2]阎善郁、姜福东、李钰,建立建筑工人注册绿卡制度的构想,山西建筑,2007.33(14):p.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