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街沧桑

2009-04-09

金山 2009年3期
关键词:石塔津渡古街

闲 云

西津渡街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兴起的,这是你观赏西津渡建筑之旅的起点站。假如你有足够的时间,那么你可以沿着这三米宽的石板道反复往返,走上十遍都不算过分。次数不同,时辰不同,古街呈现给你的个性也各不相同。

最近一次到古街,一场大雨洗刷了我的一贯感受。刚才还在小街上徜徉的人群顷刻跑散,街区内的建筑群以它特有的气质和节奏,兀然呈现在我面前,浮现在我眼前的还有四个字:曾经沧桑。

雨中的小街最耐人看。这时,你和那些建筑才能够充分地沟通。

古时候,在江南水乡,著名的街道几乎都依傍江河湖海之岸,因为它们依傍的是舟楫之便。而西津渡街更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它背靠云台山,面临长江边,是一条人工开凿而形成的便道,是古代人去玉山大码头、上金山的必由通道。街区内宗教建筑、楼阁会馆比比皆是,街上人马川流不息,古街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券门上“飞阁流丹”的石刻,就是这景象的最好印证。清朝咸丰年间,西津渡周围成了清兵和太平军的主要战场,双方在1853年至1863年之间,来回拉锯,争夺异常激烈,街上的建筑,除昭关石塔是石制不曾遭毁坏外,大都毁于战火,现在街区内留存的古建筑大部分是在清道光年以后重建的。老屋的梁柱、残破的窗棂似乎在默默地向人们倾诉这儿曾经发生的一切。

到了近代,英国人在这里设立了租界,并在小街东端的山坡上建造了领事馆。山下设立了工部局作为租界行政管理机构。江边一带,英商首先开设了怡和洋行,随后,美、德、法、日等也纷至沓来,西津渡沿江的沙洲滩涂上,出现了大量货栈洋行,镇江的外国侨民一下达到了几千人。如今,昔日繁华的租界已不复存在,人们只能从那些遗留的西方建筑去领略当时的情景。

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它的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一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位于古街最高处的昭关过街石塔,建于元代,又叫喇嘛塔或瓶塔,是藏传佛教标志性建筑之一。这样的塔,在全国有很多座,但像西津渡这样的过街塔,全国仅此一座。据考证:元代时,全国共造了四座过街石塔,一座在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的南门,一座在芦沟桥,一座在居庸关,现在,北京西门和芦沟桥的早已全毁坏,而居庸关也仅剩塔座,所以,中国文物协会原会长、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五位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考察此塔后,心情异常激动,称这座塔是世界上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而且是唯一的过街塔。这座石塔也是西津渡的标志,就像金山的慈寿塔一样,看过一次后,将会给游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当历史的巨人走过大地,它留下最大的遗物就是民居。在镇江经商的商人和在外地做官的镇江人,赚足了银子后,最终拿回家乡,在这里用尽心血造出一座座如花似锦、仪态万方的住宅。例如,曾在镇江英国领事馆、镇江海关任职的清末洋行买办徐宽宏精通外语、学养皆佳、头脑灵活、审时度势,经商上很有远见和大略。他不但在上海开办光华火油公司,而且花巨资在西津渡街上建造“西长安里”。这组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由40多幢三合院组成。如今当我们信步穿行在徐家一条条的巷道,或徜徉于徐家普普通通的庭院,首先感到惊异的是它们规划严格、井然有序、层次清晰、界定分明,呈现出古老家族中的规则与次序。如果依照这些规例的路线在房子里走一走,便会生动地感知到昔日生活中的节律、庄重与尊严。

然而,在这确定不移的建筑规制里,却又是千变万化和充满想象的。建筑在古代不仅是功能空间,更是精神空间。人在其中所需求的种种心理的感受,比如疏朗或幽秘、流畅或迂回、宏大或小巧、从容或险峻,一切一切,尽在其中。

在小码头街与利群巷的交会处还有一组建筑名叫西津雅苑,从南到北前后三进,分别是是“鎏丹阁”、“集雅斋”、“三友堂”,这组建筑的前面一进原先是救生会的附属用房,后面二进以前是小码头小学,现在对建筑进行了改建,成为具有传统建筑形制和古典园林风格的建筑群。注目其间,便看到无所不在的雕刻艺术。所有的门楼、花窗、格门、樘板,几乎无处不雕,各类木雕、砖雕、灰雕,无雕不精,既具有南方的精巧与细腻,同时又兼容了北方的浑厚和大气。雕刻的题材,既有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又有民间广泛使用的谐音图像,寄寓着企望富贵、健康、好运、平安的百姓诉求。此外还有不少“博物得志”、“君子品德”等内容的匾额,文字美、书法美、雕刻美融为一体。如此大量而密集的文化信息都被浓缩到这所宅院中来,从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一派儒雅的气息,一个浓郁、浑厚、具有教化意味的精神天地。

今天,我们能够拥有这一历史遗迹、文化瑰宝,应该感谢此地的老百姓与领导者。近百年来,随着镇江港口的迁移,繁华闹市的东移,这里众多的建筑和宅院渐渐荒芜与倾圮,有的早已荡然不存。待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都已经湮没在数百户居民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幸好市政府领导决策,市建设局领导和专家慧眼识出它们的历史价值,也看到了它们的未来价值——这正是它们的文化价值。故此,委托市城投公司、市西津渡公司等有关部门,对这条古街上的建筑、道路、基础设施下大力气进行整治。他们以对待文物的态度与方式来精心整修这些遗产,使得古物重光,焕发异彩。我常常想,倘若换一种人,换一种态度,将残败的古宅改造成一片矗立的高楼。我们将失去的是什么?仅仅是街区的这些建筑吗?

走过这条长长的古街,蓦然回首,我发现前面站着一位老人,他头在街区的最高处,身子是布满车辙的石板路,戴着一顶石塔的帽子,用他那深邃的目光观望着这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猜你喜欢

石塔津渡古街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无缝人生
可怕的无缝人生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
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