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国留学前先算算投入回报

2009-04-08

中外书摘 2009年4期
关键词:法国英语工作

车 耳

在国外工作时我接触过大量留学生,各行各业的都有,和他们交往使我受益非浅,许多知识都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大部分是公派出国的,还有一部分是自费留学,但是都有不同程度的奖学金。他们对留学价值的期待是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至少他们没有什么损失,因为奖学金或者由中国政府或者由国外机构提供,许多人拿到的钱比他们在国内时的工资还高,所以出国留学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

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的富裕阶层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大批学生是在家长的资助下自费出国的。他们对留学的期待也是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很大。这时,出国留学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了。

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从经济学的概念讲就是用于生产一种货物,而不是生产另一种货物的生产资源价值。用通俗的话讲,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一件事而做另一件事的代价。

在留学这个问题上,这种代价就是损失了国内的工作机会、工作经验和那份工资。而这些不仅是个人温饱所必需的,还是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损失了这些可能还等于损失了升迁机会和近期现金流入。在近两年的中国,出国留学的机会成本相当大,尤其对学金融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一年来中国的金融大门大幅度开放,西方银行蜂拥般进入中国,他们需要铺设分行网点,建立自己的人民币交易体系,以便在中国经营零售业务。所以他们不惜以高薪挖角,开出百万年薪从各大中国银行中招聘中层经理和中高级职员。在这个背景下,毕业不久的学生升迁机会比较多。而过了这几年,西方银行已经完成网点和人员的布局之后,就不会那样大规模地招人了。

一个被出国留学家长忽略的因素就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一些人出国是因为国内找不到好的工作,留学几年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却不知几年以后好工作的机会可能比现在还少。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现在已经发生了,大学生签约率就是个例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生的签约率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得不到签约就意味着失业,而大学生出了校门找不到工作形成的失业比正常概念的失业更让人担心。因为正常的失业,常常是企业以各种借口淘汰一些老迈、效率不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又高的雇员,以便用年轻力壮、工资又低的大中专毕业生来代替。而大学生签约率的降低,就说明社会上吸纳年轻人的能力在减少。

某著名大学毕业的那位在网上异军突起的“陪聊男”,在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时说,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不得不以陪聊赚钱这种方式推销自己。

投资回收的考量

出国留学从准备到真正出去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之前有许多事要做。假如去美国,首先要有托福成绩,要读研究生的话还要GRE成绩;其次,准备期间还要进行大量调研,选择学校,倾听别人的意见。往选定的美国学校一遍遍地寄材料。还要经受一次次被拒绝的痛苦,在没签证之前,就已经有那些辛酸的经历了;而最后的美国使馆面签,则是一个谁都无法预料的结局。

如果申请不到奖学金的话,自费的代价是相当高的。我有一个朋友,作了个美英学校对比,如果去田纳西州范登堡大学,在这个国内几乎没人知道而在美国却很有名气的学校学习一年,花费是40万元人民币。如果去英国那所仅次于牛津、剑桥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需要人民币则高达60万元。

60万元人民币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以现在的工资水平计算,那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十年都赚不回来的净值。还不是净现值。这还不算在外学习期间丢失国内工作和经验的机会成本。如果一项人力投资用十年都无法回收的话,至少说明那是不成功的。想想看,一个人赚钱养家的职业生涯也就四十年左右。那么也就是说,以这个代价出国留学,那他回国后的几年工作等于白干,还不见得收支持平。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几年前,21世纪初期,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生的叫价在4000元左右,甚至更高,而那时候的经济增长是两位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降到10%左右,甚至更低,政府还担心,并积极控制这个速度不要太快,使经济不至于过热。在这个背景下,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工作变得不那么容易找到,他们的工资水平也降到3000元左右,这可是25%的降幅。没人能保证这种降幅不会继续。现在我们公司就用几年前招本科生的价格招聘研究生,连实习生都用研究生。

所以我不赞成那些并不太富裕的父母,将毕生的积蓄拿出来给孩子出国用。那样不仅会使年迈的父母退休后的生活陷入窘境,也会给孩子增加太大的精神压力。

西欧还是北美

如果一定要出国,去美国好于去欧洲,去英语授课的国家好于去当地语言授课的国家。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为出国留学是为了学以致用,如果学的东西没有多大用,那学它做什么?

我曾经介绍一个从德国留学归来的人去一家法国公司应聘,被拒绝的原因之一是她没有托福成绩,英语不好。所以我想,她以后求职的范围就局限于德国在华企业了,因为只有在德语的环境中,她留学的知识才能充分发挥。

但是对于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学生,连我都没有信心。因为法语不是一门常用语言,法国企业在华又没有德国那样多。尽管法国有许多世界著名、历史悠久的大学,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但问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英语统治的世界上,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问题。

在美国工作期间,一个从巴黎来的女孩找工作找到了我们公司,她得知我会法语,感到十分亲切,跟我聊起了在美国找工作的难处。她毕业于法国的著名学府,可是法国的那些著名学校都是使用一个奇怪的名称,直译成英语的话就是学校的意思,美国许多企业经理对法国的名校一无所知,他们甚至搞不清这些学校是否是大学。

比较之下,在荷兰、丹麦及北欧这些小国家留学并不比德、法等大国差,因为这些小国都习惯用英语授课,和美、英的体系接轨,至少学到的知识可以同其他人轻易地交流。而在法国等国家,课堂上不讲英语,社会上也不讲英语,法语学的越多,英语剩的就越少,最后连讲英语都带法语腔调!

一些跟我咨询去法国留学的家长,告诉我选择法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语种,学的人少因而物以稀为贵,我总是会郑重地告诫他们:就是因为用处少才学的少!北大法语专业毕业生多少年来一直供过于求,毕业后干本专业的连30%都不到,所以法语系学生很聪明地在本科期间就读一个经济或其他专业的第二学位。

我甚至还建议这些小语种的学生,找工作时将简历做些调整,将经济等第二学位写在简历的前面,而将小语种主业置后,将数学等课

程放前,语言课程挪在后面,以便不给招工单位的人看一眼就刷掉的机会。

如果一定要出国的话

从这一点来说,留学美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在那里,至少一些名牌学校毕业的学生(包括名气差一点的学校),都有找到工作的机会。当然这和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

我在美国期间,2000年毕业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整班进了华尔街,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青年学子。等到第二年,经济形势恶化,下一届的MBA有一半的人好几个月没找到工作。但毕竟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如果在纽约上学——即使是纽约市立大学博若克,虽然在美国排不进百名,但是由于它地处纽约的曼哈顿,离华尔街只隔几条街,常能请到投资银行的人任教,所以这个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好,又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甚至比外地名校毕业生都好找工作。在纽约市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上学期间,即使不能在图书馆和校园里找到兼差,也可以在餐馆打黑工,赚到住宿费不成问题。

比起欧洲留学,在纽约市上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人脉旺盛。

在法国的时候,大陆学生成立联谊组织大多是同乡会,以亲情作维系的纽带。聚会的时候也都以娱乐为主,比如春节联欢会,让大家有一个亲密接触的机会,见见朋友,叙叙乡情,让孩子们满地跑,小伙伴们互相追逐,开心一下。

而在纽约,大陆华人虽然也有以省市为基础的同乡会和同学会,但活动更多的是那些专业协会,像美东科技协会是以理工专业为主的学生成立的,许多人都是工程师或未来的工程师。全美金融协会聚集了大部分在金融界工作的青年才俊,这些人中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回国创业,他们常在曼哈顿的中餐馆里举行规模大小不等的会议,请国内的企业家、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现场讲演,边吃边听,人多的时候可能有五六桌,好几十人,每个人花三十多美元付自己的饭费。讲演者往往只顾讲演,囫囵吞枣地吃饭,还没有讲课费用,这在那里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不像国内的名家讲座,出场费动辄成千上万。

纽约还有律师协会,是一些年轻的、在美国法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组织的,甚至有电子版的杂志、正式的编辑和编委。我参加过他们的讨论会,常常是在某个人的家里,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厅,挤了三十多人。许多人席地而坐,但是都劲头十足,讲演者和提问者之间是有始有终的对话。

北美华人投资协会在2000年才成立,活动一度频繁,曾经请过在纽约的各路精英举行过大型讲座,从基金公司的管理者到创业人士,从股票分析到中国形势的预测,题目相当广泛,而不少人在做演示的时候都有投影文件,一点不亚于那些大型金融机构花大价钱开的大型会议。

留学生联谊在海外游子心目中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节目,而在纽约这样的城市,联谊不仅是叙旧,还是一个扩大视野、向前辈学习并思考自己未来的机会,而这是从任何大学的书本上都学不到的。

猜你喜欢

法国英语工作
法国(三)
法国(一)
不工作,爽飞了?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读英语
法国浪漫之旅(二)
选工作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