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与春联

2009-04-08周洪林

北京档案 2009年1期
关键词:祝枝山徐文长若子

周洪林

春联俗称贴门对,作为我国传统风俗,由来已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不少名人都曾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964年除夕,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亲自写下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偶工整,含义明白,很适合春节的气氛。相传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有一年除夕,“书圣”王羲之贴了两次春联都被人揭去,于是他就写了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人丙揭,年初一天刚亮,他提笔添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变成了吉祥无比的佳句。

宋朝宰相吕蒙正发迹前,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年春节,他贴了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意指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此联对当时“富连阡陌,贫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是一大讽刺。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黄州,一年除夕之夜访友王文甫,见他正在写联,苏东坡便电挥毫赠联一副:“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喧。”此联一出,观者赞赏不绝。

明代朱元璋也喜欢对联,一次他“微行出观”,发现一家阉猪者未贴春联,遂命人取笔墨,亲自题联:“双于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立意新颖,幽默通俗,又切合行业特点。

明代画家、戏剧家徐文长,一次新年前夕,去亲友家借钱,路过知县官宅,见贴着一副春联:“瑞雪初霁,爱民若子;腊梅怒放,执法如山。”徐文长心里气愤:这贪官倚仗朝里有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回家后,立即裁了两条红纸,上面各写四字,于夜间贴在那副春联下边,变为:“瑞雪初霁,爱民若子,金子女子;腊梅怒放,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大年初一早晨,人们见了对联,拍手称快。

明朝祝枝山一年立春前到一家酒店小酌,店主取来文房四宝求其撰联,润笔费权充酒钱。祝枝山喜开玩笑,遂写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看后,心中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很生气。祝枝山却含笑朗诵:“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转怒为笑。

一年除夕,清朝乾隆皇帝听说北京闻名的“内联升鞋店”生意萧条,便御笔写下对联相赠:“追追追追出穷鬼去;赶赶赶赶进财神来。”文武百官闻此,便常去该店定做靴子,从此该店名声大振。

风流才子唐伯虎也曾为“钱笑呆”写了这样一副春联:“生意如春风;财源似流水。”可富商认为没有突出“钱”与“发财”,要唐伯虎重写。唐伯虎就改写成俗联:“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飞进飞出;柜里铜钱恰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令人捧腹。

清代纪晓岚一次春节回家,乡里有兄弟仨请他写春联,他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他欺君之罪。乾隆召纪晓岚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说得乾隆也笑了。

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林则徐,7岁时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除夕,其父对堂前写春联,刚刚写出上联“除夕月不明,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幼年的林则徐抡起一个鼓槌在鼓上擂了三下,高声吟出下联:“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父亲大喜,连夸儿子聪明。

猜你喜欢

祝枝山徐文长若子
徐文长做客
祝枝山写春联
祝枝山评文章
踏踢万岁
抬不动
祝枝山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