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与纪实

2009-04-08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3期
关键词:表现原生态纪实

独创性与主观性的彰显成为2008年度DV纪实创作最为期待的理念。“最好的纪录片艺术家应该做他自己”,说的就是艺术的“表现”与“再现”,“写实”与“写意”的关系问题。2008年的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引起评委们注意的是批“表现力极强”的DV纪录片出现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寻找马克思》,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的《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Q猫日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校园四格》,还有一部高中生制作的《变》等等。虽然这批作品都略有稚嫩之处,但是作者的强烈“表现”手法,不能不说中国的DV创作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表现”发展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纪实类节目是从“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宣教时代走过来的,在我们进入到“纪实时代”后,主要的创作手法就变成了“长镜头,跟腚拍,同期声”等等。即使进入了21世纪,中国的纪录片还是大都打着“纪实主义”的大旗,貌似“原生态纪录”地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前行。但是,2008年的DV创作,使我们对“纪实主义和原生态纪录”有了另外一种颠覆性的认识,“表现”能不能实现“再现”,即能不能达到“纪实或者原生态纪录”?

2008年,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先锋派DV人逐步突破“纯纪实”的自然主义怪圈,大胆地在纪录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笔者就认为“纪录片是最主观的客观纪录”,“是作者对被摄者的人生感悟”。所以当我们发现一年比一年多的“主观表现”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纪录片领域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慌张,因为这是“纪实艺术”的一种进步。

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一种审美态度。与纪实密不可分的真实感,真实性自然成为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影像艺术的理解,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现象真实性的层面则失去了由审美所带来的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它更要求从本质真实,审美真实的角度去理解。

现实生活中,“客观”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由于社会经历,地域文化,教育程度,性别喜好等多重原因各有独自的见解,同样一个题材在不同编导脑中形成的是不同的概念。再经过选择,剪裁,加工,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就完全是一部凝聚着作者主观意识的“多重假定”的真实作品了。因此,对于纪实艺术的真实性特征,我们需要在历史与实践的动态中,在多重假定与接受审美等不同维度中认知与把握。因此当2008年,我们突然发现大量的DV类“表现”主观的作品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感到吃惊。

纪实艺术的真实性还取决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朱羽君教授曾经说:“60年代,我用16毫米摄影机拍片时没有同期声,就是画面配上音乐,没有人提出不真实的问题,因为当时根本不具备运用同期声,长镜头的技术设备,我们那么拍就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但现在还这么拍,人们就不能接受了……”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真实性就具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当一部普通电脑都能够剪辑出声画并茂的DV纪录片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将DV创作限制在“纪实”的框框里面,给他们些空间,让这些“表现力”的作品为纪录片的花园再添一抹绿色。

猜你喜欢

表现原生态纪实
砚边纪实
原生态静宁苹果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