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药王胡雪岩

2009-04-07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09年10期
关键词:胡雪岩钱庄金华

朵 朵

中国历史上缺少延续百年的企业,也缺少纯粹的企业家。我们的企业家总是和权力走得太近,所以才有“红顶商人”这个说法。而“红顶商人”往往成也权力,败也权力。胡雪岩用一生实践,验证了这一点,也给中国当下的企业家留下许多思考。

好在具有商人天赋的胡雪岩用他的胡庆余堂,证明了自己具有企业家的眼光和胸怀。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商界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他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他开设胡庆余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施药施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倾家荡产,仅仅62岁就郁郁而终。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记得胡雪岩?因为他创办的胡庆余堂还在,因为他修建的大宅子还在,更因为他传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胡雪岩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大起大落?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

贫苦出身

清道光三年(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安徽绩溪胡里村,他本名光墉,字雪岩,在家里排行老三。他的父亲胡鹿泉,读过几年书,是位有文化的乡里名士。家里有几亩薄田,自耕自足,兼做一些小生意,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胡家有一条家训:读书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为官。所以,胡雪岩的父亲没有走读书求官的道路,同样也不希望胡雪岩当官。

胡雪岩读书的时候非常认真,老师所讲的道理他有听不懂的,回家一定会请教父亲。而且他从小就非常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所以父亲就唤他做“顺官”,用安徽话念,叫做“顺乖儿”(音),就是又顺又乖的意思。

胡雪岩只读过两年私塾,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但是他从小就知道一点——读书要明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读了也等于白读。书读了以后,要去想通其中的道理,然后照里面的道理去做。做人做事都按照道理,是胡雪岩成功的一大关键。

胡雪岩的父亲生意做得很小,收入微薄,胡雪岩的大哥胡光鉴出生以后,父亲在生意上遭到很大的挫折,而胡雪岩二哥胡光鼎的夭折,更是让父亲伤心欲绝。胡雪岩之后又有胡光培、胡光椿两个弟弟,这使得家境更加穷困。在一连串的打击和生活重压之下,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在胡雪岩12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

胡雪岩8岁就开始替人家放牛。有一天,胡雪岩在野外放牛,碰到很多小伙伴,于是他就把牛拴好,跟伙伴们一起玩丁起来。这时,有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山沟,其他的孩子都吓得跑回了家,只有胡雪岩一个人留在了现场。他沉着冷静,慢慢摸索着下去,把那个小伙伴拉了上来,然后把他扶上牛背送回了家。当时,所有的邻里都赞扬胡雪岩,说他机灵、勇敢,又有好心肠。

父亲去世以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胡雪岩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在那个时代,一个寡妇抚养照顾好几个孩子,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母亲是对胡雪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她靠着言传身教给了胡雪岩一个健全的人格,同时'她一路陪着胡雪岩走到最后,活得比胡雪岩还要久。

离家当学徒

胡雪岩13岁的时候,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胡雪岩像往常一样到野外放牛,他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便想去不远处的一个凉亭里休息一下。走进亭中,他发现里面有一个挺大的蓝布包袱,他不禁好奇,于是打开了包袱。这一看不要紧,着实把他吓了一跳——里面全是金银财宝。

母亲的教育让胡雪岩明白,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原地等待失主。可是,一直等到天黑,失主才神色慌张地回来找东西。

经仔细核实后,胡雪岩把包袱还给了失主。失主很感激,于是拿出一些珠宝以示谢意,但被胡雪岩拒绝了。失主很惊讶,于是告诉胡雪岩说:“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店,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收你当徒弟……”胡雪岩没有直接答应蒋老板,说要回去跟母亲商量一下,只有母亲同意才能去。蒋老板一听,更是觉得这个徒弟他收定了。

胡雪岩回家以后,就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十分高兴,当场就同意了。于是,13岁的胡雪岩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乡,按照蒋老板留下的地址找到了大阜杂粮行,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从大阜到金华

人生的第一次机会,胡雪岩牢牢地抓住了,他表现得近乎完美,没有任何缺失。他在大阜杂粮行里勤快自不必说,老板交代的事情,当然一丝不苟;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能做也尽量去做。蒋老板自然对他越发地喜欢,越发地看重。

时间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两年,转眼间胡雪岩15岁了。

这一年,一位金华的客商来杂粮行谈生意,可是刚到大阜就病倒了。这位客商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胡雪岩是个热心肠,得知此事后,就赶到他的病榻前,一连多日给他端药送饭,照顾得十分周到。

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那位客商就痊愈了。他十分感动,就问杂粮行的蒋老板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蒋老板于是把自己的包袱失而复得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

金华火腿行的掌柜听后大为感叹,就想“挖”走胡雪岩。胡雪岩还是同样的态度:“这个不行,要问问我们老板,老板同意,我才可以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在这里,我是不会走的。”随后,胡雪岩把金华掌柜的意思告诉了蒋老板,蒋老板欣然答应,因为金华火腿行要比自己的杂粮行规模大许多,对胡雪岩而言也是一个更大的机会。

就这样,胡雪岩从大阜来到了金华。

如愿以偿进钱庄

胡雪岩到了金华也是一样,什么都听,什么都学。

因为金华火腿行的规模比较大,所以跟杭州的很多钱庄都有业务往来,于是胡雪岩终于有机会亲眼看到了以后影响他一生的东西——银票。胡雪岩当时惊得是瞠目结舌,因为他难以想象,钱怎么会写在一张纸上就算数呢?在他的意识里,钱都是由官府造的,民间不能铸造,现在有钱的人可以自开钱庄,要多少钱就可以写多少钱,这不是比官府更好吗?将来自己也要开个钱庄,做一个钱庄老板!

所以,胡雪岩暗下决心,一定要到钱庄里去当学徒。胡雪岩很聪明,碰见钱庄前来收账的人,他总是问长问短,却对自己想去钱庄的想法只字不提。当打听得知钱庄的学徒要算钱算得很快,要算盘打得很熟,字写得很漂亮时,他二话不说,马上开始每天暗自练习书法,练习珠心算。

因为用心,胡雪岩进步很快。随后,很有心计的他在与钱庄的人核对

账目时,不再用算盘,全靠心算报账,而且算得又快又准。也正因为此,钱庄的人对胡雪岩刮目相看,一心想把他“挖”走。

金华火腿行的掌柜也很大度,虽然有些不舍,但他还是“放走”了胡雪岩。就这样,胡雪岩又来到了杭州,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钱庄的学徒,开始了他几十年的钱庄生涯。

这家钱庄就是杭州阜康钱庄,老板姓于,也就是给了胡雪岩人生第一桶金的人。

胡雪岩在钱庄当学徒始终和在大阜、金华的时候一模一样,如果说有不同,就是他对学徒的分内之事更加勤快了。每天早早起床,先替老板端洗脸水倒尿壶,扫地抹桌买早点。开店营业之后,有客户来办业务,他总立在一旁,见机做事,从来不用吩咐。

于老板已经上了年纪,也带过好几个徒弟,他对年轻人十分爱护,也是严加管教。他仔细观察胡雪岩的言行,透过各种方式考验胡雪岩,认为他是个值得栽培的人才,更加有心培养他。

按照钱庄的规定,学徒5年满师,才可以委派工作,正式成为办事人员。但是,于老板看到胡雪岩十分特别,所以刚到第五年,离满师的期限还有整整一年,便迫不及待地升他为“跑街”,可以送送账单文书,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业务助理。

胡雪岩到了外面,真是如鱼得水,因为他的长处就是与人往来。他不但对人有兴趣,而且善于用心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什么事情到了他的手上,都会处理得很好。

从“跑街”到“出店”

由于胡雪岩在还没有担任“跑街”之前,自己就已经把“跑街”的各种任务和相关技巧掌握得差不多了,所以一旦出任,很快就进入状态,表现得非常出色。只做了半年,他便升为正式的“出店”,也就是现在的业务主管,有了一定经营上的权力。

“出店”不但可以接洽业务,而且要经手银钱。店里的伙计看到胡雪岩还未满师就担任出店,心里都很羡慕。

胡雪岩担任“出店”后,最特别的表现就是对收死账很有手段。钱庄最怕遇到死账,因为死账一多,钱庄周转不灵,就有倒闭的危险。胡雪岩把原有的死账一一弄清,采取不同的方式“讨债”,别人收不到的钱他却收得到。为什么?因为他很灵活,很会说话。

出店再往上便是“掌盘”了,就是“掌握全盘”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地位仅次于老板。胡雪岩一步步升职,在从业务助理到业务主管的过程中,他不断根据岗位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表现,样样都做得很出色。而钱庄的管理者——“掌盘”,无疑应该是他在钱庄工作的最高奋斗目标。

于老板也有意提拔胡雪岩接任阜康钱庄的“掌盘”,于是就把他找来商量。可胡雪岩却断然拒绝了。于老板觉得很诧异,这么好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你为什么不要?胡雪岩回答说,钱庄的生意全靠“出店”交际招揽,“掌盘”看家固然重要,但不如让我当“出店”,外面人头熟了,这样对店中生意的发展更为有利,等老“掌盘”出缺时再说也不迟。

其实,胡雪岩不接任掌盘是有抱负的,他也是在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因为一旦当上掌盘,虽然薪水高,红利厚,但长坐店中便不能和外面接触,业务关系很容易疏远。他是要趁自己还年轻,运用自己的交际本领,为今后自己能在钱庄行业中立足打下基础,因为他也想有朝一日自己开钱庄当老板。

后来,于老板突然得病,而且一天天严重起来,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把老掌盘和胡雪岩叫到床前,详细问起钱庄里的大小事情。由于几年来阜康钱庄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在金华、宁波、湖州、温州等大商埠均有商铺和客户往来,尤其是各种投资汇兑,客户借贷很多,但说起这些胡雪岩脑中犹如有本账册一般,甚至有些连老板和老掌盘都忘掉了的重要事情,他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由于自己没有子嗣,经过再三考验,于老板终于下定决心,将阜康钱庄的全部财产赠给胡雪岩。这一年,胡雪岩27岁。

商运亨通

胡雪岩一生中又一个转折点是认识了王有龄。

王有龄和胡雪岩年龄相仿,虽是官宦子弟,但家道中落,自己也屡试不中。为了让王有龄走上仕途,他父亲卖掉了全部家产,为他捐得一个虚官名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去补实缺了,最后在无奈中客死杭州。玉靖龄前途渺茫,整日发愁。胡雪岩与王有龄虽是萍水相逢,但对王有龄的处境深表同情,他决心帮助王有龄。但胡雪岩当时只是一个钱庄的小伙计,为了帮助王有龄,他竟私自动用了钱庄的银子。

后来,王有龄几经周折,终于补到了实缺,当上了海运局衙门的“坐办”。任胡雪岩的出谋划策和大力协助之下,王有龄官运亨通,不仅当上了湖州知府,而且很快又升任为浙江巡抚。王有龄也是有情有义的人,自然要报答胡雪岩。

王有龄是当官的,当官的要收税,他就将税银放入了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当时钱庄替官府保管官银,是不必支付利息的,因此这些银子给胡雪岩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让他能够有更多的银子可以周转,以钱滚钱,发展十分迅速。很快,他就把阜康钱庄办得相当红火,成了江浙一带的首富。后来,胡雪岩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开始做丝绸、茶叶生意,获利丰厚。

可好景不长。后来,太平军围攻杭州城,城内弹尽粮绝,身为浙江巡抚的王有龄决心与杭州城共存亡,他托付胡雪岩逃出城去,一是请援兵,二是买粮食。胡雪岩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杭州城,通过朋友买到了粮食,但还没运到杭州,就传来了杭州城破和王有龄自杀的消息。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如同晴天霹雳。

随后,胡雪岩打听得知,只有湘军的统帅左宗棠才有能力解救杭州,于是他决定去求见左宗棠。

胡雪岩不仅又找到了一个大靠山,而且事事顺利。为了早日收复杭州,他建议左宗棠购买洋枪洋炮,以此加强军队装备。但购买军火这笔款项实在太大,腐败的清廷一时拿不出这笔钱,于是左宗棠托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就这样,胡雪岩成了左宗棠忠实可靠的“后勤部长”。左宗棠的湘军本来就英勇善战,再配上良好的武器,杭州城很快就收复了。

创办胡庆余堂

经历了战乱的杭州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一切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正是发财的好时机,而胡雪岩却自掏腰包,为所有在战乱中死亡的人义葬,为全城百姓施米施粥赈灾,大搞祭祀活动,安息亡灵。杭州城的百姓感激地称胡雪岩为“胡大先生”、“胡大善人”。

1874年,胡雪岩在杭州吴山大井巷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1876年,他又在杭州涌金门购置土地10余亩建成中药厂,成为当时杭州规模不小的一家制药厂。

胡庆余堂立身之初,胡雪岩就确定了“济世”、“善举”之企业方略,更有“戒欺”、“是乃仁术”和“真不二价”的立店宗旨。原料上做到“采办务真”,制药上做到“修制务精”,药方上做到“古方今验,博采众长”,人才引进上做到“广纳名医,款为上宾”,顾客关系

上更是“遍洒雨露,济世救人”,经营上通晓“深谋远虑,纳新吐故”,更重要的是胡庆余堂做到了“持之以恒”。这就是它能够迅速成为“江南药王”,并在10年内与“同仁堂”齐名的根本原因,也是至今胡庆余堂仍旧声名远播的基础。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胡庆余堂不仅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而且依然传承着当年的规矩。胡庆余堂的正店,悬挂着一块大匾,上书四个醒目的大字:真不二价。

倾家荡产悲剧谢幕

胡雪岩在50多岁时,走到了他人生最辉煌的顶峰。他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

由于辅助左宗棠西征有功,胡雪岩被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成了一个典型的红顶商人。

然而,当时大清朝的两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却越来越激烈。李鸿章发现,左宗棠之所以能够屡立战功,都与胡雪岩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于是他提出:倒左先倒胡。

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为打破洋人对蚕丝市场的垄断,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他的这一做法惹怒了外商,他们联合起来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天,胡雪岩被迫贱卖自己手中的蚕丝,亏耗达1000万两白银。一时谣言纷起,各地官僚纷纷到胡雪岩的钱庄取出存款,导致各地皆发生挤兑风潮。当年11月,胡雪岩各地的商号纷纷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查抄了胡雪岩的家产。

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最后一贫如洗。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余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后人因为胡庆余堂而怀念曾经的江南药王——胡雪岩。

胡雪岩倒于金融危机

1883年,中国发生了史上第一次金融风暴,“我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胡雪岩与洋商对抗失败,晚清民族产业被扼杀,传统商人阶层集体陨落。

提起胡雪岩,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红顶商人”,有人说他“成也因官,败也因官”,然而,市场的发展总有其规律,倘若没有1883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历史也许将被改写。

金融危机爆发

19世纪80年代初,各省陆续兴办洋务矿业,在上海发行股票成为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向。1880年至1883年,上海掀起中国首次工业投资高潮。近20家新设的官督商办工矿企业来沪招股,外商也建立了15家工厂,股价一路走高,吸引大量的投机资金。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控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

然而,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雪岩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原因,1883年10月,“倒账”的金融风潮爆发。

阜康在大规模挤兑中倒闭,引起一向斥资给钱庄的山西票号和外国银行的恐慌。为求自保,他们迅速采取行动,洋行停止拆借,并撤出在钱庄的全部资本,票号则限钱庄在10月底前清还长期借款。当时“外国资本借放钱庄的总数,平均随时都有250万两”,票号“放出市面之银”也有“百数十万”。如此庞大的资金“一齐收回,闭不再放”,对钱庄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而洋商与票号的资金退出,又诱发普遍性的资本抽逃行为。

此时,英商恰和洋行等趁火打劫,香港怡和总经理指示上海经理投机开平煤矿股票,先压价购进,后抬价抛售,诱使中国人跟进,使金融市场更加混乱。“沪上商局大震,凡往来庄款者皆岌岌可危,虽有物可抵,有本可偿,而提现不能,钱庄之逼一如倒账。”不少钱庄“现钱已罄,无以应票,司事人等皆由后院垣遁逃”。持票者入店后发现空无一人,“遂将店内所有抄掠一空”。钱庄此时正可谓“叫天不灵,呼地不应,山穷水尽,孤立无援,生死随命”。

多米诺倒下

上海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向沿江、沿海及内陆城市蔓延。京津、金陵、苏州、杭州、广州、汉口等城市相继发生钱庄倒闭危机。1884年年初,著名钱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四恒”字号倒闭,致使京师钱庄连倒16家,官府不得已只好靠限制取银和昼夜弹压来维持市面;天津亦是“现钱既少,银根又紧”;金陵殷实钱庄裕泰、源丰、裕泰永3家倒闭,使得“本年银根非常停涩,至秋后被累闭歇之家层现迭出”;扬州“自恒源倒歇后,相继而倒者,就本城计大小有十七家”;镇江与扬州一水之隔,先后合计钱庄倒闭竟达68家之多,“市面如此,令人不寒而栗”;汉口先是源兴顺、源兴永、诚意丰3家倒闭,致使钱庄受累,钱庄数目减少,由10年前的40家,减少到20家,业务也减少了20%。

虽然胡雪岩的对抗是为了打破洋商对蚕丝出口市场的垄断,然而,受胡雪岩做生丝影响最大的,却是出生不久、立足未稳、资本不足、嗷嗷待哺的民族缫丝厂。在胡雪岩与洋商的壮烈对抗中,民族产业非但没有走向强大,反而被扼杀,萌芽于晚明的纺织业至此彻底崩盘。

胡雪岩的破产,宣告了传统商人阶层的集体陨落。“三大商帮”中的两支——安徽商人和江浙商人在此役中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然而,“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破产,并没有引起日益腐败的清廷重视,他们仍视振兴商务、发展实业为末节,沉湎于“耕读传家”的迷思之中。

猜你喜欢

胡雪岩钱庄金华
金华特色小吃
胡雪岩聘人才
积累信誉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赢的最高境界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
胡雪岩巧借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