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菜市口犯人临刑前吃什么等

2009-04-06

中外文摘 2009年24期
关键词:破碗乌纱帽刑场

佚 名

菜市口在古都北京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留下一笔的所在,不仅因为“六君子”曾在这里舍生取义,还因为它的周边,积淀了太多的文化与历史的印迹……

菜市口在清代是北京的刑场。刑场位置在今天的铁门胡同南口稍偏向西南的马路上。每年交秋,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与九卿共同对犯人会审,冬至前处斩,这叫“秋决”或“出大差”。处斩前夜,狱吏要对犯人说:“您大喜啦,官司今天完啦!”狱吏同时还给犯人送“辞阳饭”:酱肘子一包,大饼一斤。行刑当日,行刑的仪仗前有破锣开道。衙役在犯人两侧,监斩官压阵。

城西的宣武门是被斩犯人必经之地,西方属金,金主死,故宣武门又是“死门”。宣武门外大街路东有一“破碗居”。“破碗居”把烈性白酒与黄酒相掺,酒力倍增。囚车过“破碗居”,犯人可要求停车吃酒。一碗下去,脚步已是踉跄。押解的兵卒随即将空碗摔得粉碎。

因为刑场就在鹤年堂药店的对面,每次斩人,鹤年堂都在头一天得到通知:搭席棚,备酒食,勿外传。日后付款。“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菜市口丁字路口的三条土路并不宽,百姓踏着满街的土尘,前呼后拥,他们看什么呢?看一般刑事犯,看“死于谏”的官吏,看上层斗争的败者(如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本不该在菜市口就斩,但慈禧太恨他们了),看维新派人士,看义和团“拳匪”——1900年7月,半个月中,就以白莲教谋反的罪名,在菜市口冤杀百姓一百余人;7月15日这一天砍了78人。其时,“市口两旁铺户门外,无首之尸堆满……大半皆乡间愚民,临刑时呼儿唤女,觅子寻妻,嚎痛之声,惨不忍言”。

犯人就斩后,血迹随之被黄土遮盖。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菜市口又是车马盈门、熙来攘往的闹市。

(摘自《文史博览》200g年第17期)

乌纱帽的来历

李莉

在戏曲舞台上,凡是古代当官的,都要戴一顶“乌纱帽”。提起这个词,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直到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清朝初年,顺治帝入关,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得到了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摘自《新都市报》)

猜你喜欢

破碗乌纱帽刑场
百姓也戴乌纱帽
偶见某扫码乞讨者(新韵)
聪明的战俘
聪明的战俘
“乌纱帽”的起源和发展
从杀戏与戏杀看刑场与戏场的异质同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