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之省思

2009-04-05王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村

王磊

(江苏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南京 210004)

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之省思

王磊

(江苏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南京 210004)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严重,而其形成原因却复杂多样,主要涉及到历史传统、宏观经济形势、制度及观念因素等。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只有政府作为一个强大且有威信的行为主体,可以通过取消歧视制度、建立劳动力信息体系和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等方式,有效减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

农村劳动力;歧视;人力资本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转移逐渐增多,有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已经由个别现象演变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之现状

劳动力市场歧视,即在劳动市场上,对劳动者进行与生产效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而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也就是指一定主体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或工资水平施加一定的影响,造成这个特定的群体就业难度增加,或者其工资水平低于同等条件的其他劳动群体,具体表现如下:

(一)后市场歧视

后市场歧视亦称当前市场歧视或直接市场歧视,即为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所遭遇到的歧视。[1]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所遭遇的后市场歧视有工资歧视、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

1.工资歧视。农村劳动力所受的工资歧视是指基于生产效率以外的因素导致其工资低于城镇劳动力工资,现实中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1)同工不同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由于政策缘故,一般城市劳动部门不会为其制定确定的工资级别,如此其工资报酬主要由用工单位决定。因此,雇主往往根据个人偏好或者通过所谓的“正式工”的人员编制方式,给予从事相同工作的农村劳动力低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报酬仅相当于“正式工”的一半,甚至更少。(2)克扣拖欠工资。农村劳动力不仅工资报酬低,而且常被随意拖欠和恶意克扣。农村劳动力因其组织结构松散、组织力量薄弱,故而不能有效抵制雇主手段繁多的克扣拖欠行为。总之,农村劳动力往往得不到或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

2.就业歧视。在生产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尤其是长期面临着“最后受雇佣却最先被辞退”的问题。换言之,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成本相对较大。[2](1)流动成本。农村劳动力往就业城市转移往往距离遥远,可以说是离土离乡。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我国尚未达到刘易斯转折点,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身份的彻底转变——农民变市民。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农村劳动力不能在城市取得正式身份,故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反复性。基于上述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承受着繁重的成本。首先为经济成本,包括往返就业城市与家乡的交通费用、政府和社会团体所收取的手续费、培训费和住宿费等。其次为生理成本,如由于背井离乡所造成的各种不适和因此带来工作影响而产生的工资差别。再者为家庭成本,即由于劳动力转移造成家庭关系不和乃至眼下较为关注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欠佳等问题。(2)寻访成本。农村劳动力成功寻访就业岗位并顺利就业而带来的一系列成本即为寻访成本。事实上,农村劳动力在寻访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首先,农村劳动力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松散,在就业信息的搜寻上处于劣势,也常常因此而“最后受雇佣”;其次,城市政府并没有提供给农村劳动力相应的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因此其就业信息的获得更多依赖于付费的中介机构。相反,城市劳动力却可能较多地享受各种免费就业信息服务。(3)解雇概率。受雇于非“正式工”或低技术含量岗位的农村劳动力,因其可替代性较大,解雇概率较高,所以时刻有被解雇的风险。

3.职业歧视。指农村劳动力被武断地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即使其生产效率完全符合该职业要求。现实生活中,农村劳动力大多拥挤在危、苦、脏、累的职位上。长期以来,这种现状被作为一种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即认为那些前景暗淡、环境恶劣、工资报酬低的职位就是为农村劳动力准备的。因此,农村劳动力大都被限制在体力要求较高的建筑工、搬运工、城市清洁员、门卫和家庭钟点工等工种。

(二)市场前歧视

市场前歧视相对于后市场歧视,因其出现于求职之前,也称间接歧视。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的间接歧视主要为制度歧视和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1.制度歧视。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受户籍制度歧视,虽然能进入城市却始终未能融入城市,进而成为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而是处于城乡管理体系边缘的人。农村劳动力因其特殊身份,无法融入城市而成为流动人口,从而在住房、教育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不仅如此,还要缴纳名目繁多的管理费用。目前,虽然许多城市取消了户籍限制,但由户籍制度引发的各种相关制度仍旧运行,如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劳动力能享受的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五大保险往往将农村劳动力排除在外。

2.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我国农村劳动力很少能够获得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目前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由于政府财力难及,农村教育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因此长期被忽视。这种因农村基础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低水平,导致其在就业竞争中的弱势,从而进一步缩减其受教育培训的机会。[3]根据马太效应,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也因此得以强化。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之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具有长期性、多样性和普遍性特征,其原因涉及到历史传统、宏观经济形势、制度及观念因素等。

(一)历史原因

1.封建残余思想作梗。我国历经数千年封建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中国等级制度森严,时至今日在经济利益划分上仍很大程度依据社会等级,而我国农民总是处于社会等级的底层。因此,在人们观念中,凡提到农民就想到低人一等,这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的思想根源。

2.重工业发展战略。建国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制定并执行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了一系列的城乡隔离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距。

(二)宏观经济形势

1.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一方面,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迫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很多城镇居民的下岗或失业,使得就业矛盾突出。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城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小于1[4],经济利益的争夺自然会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歧视。

2.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来看:在外延增长阶段,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单位资本要求的劳动力较多,从而就业机会较多,劳动力需求大,进而劳动力歧视现象会较少;相反,在内延增长阶段,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等量资本只能接受较少劳动力,并且对劳动力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因此,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劳动者的情况下,劳动力歧视现象则更为严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外延增长向内延增长过渡,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同时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一则普遍竞争力不高,二则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故而所受歧视格外严重。

(三)制度及观念因素

1.制度因素。1958年1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工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差别和歧视的根源。1951年2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85年,国家在“七五”计划中对社会保障的内容作了有关的规定。在其中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明显表现出了对城镇居民的倾斜:城镇居民以就业的单位作保障,农民的保障只是土地。此外,就目前普遍存在的各地政府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性政策措施而言,也人为地直接造成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政府总是会以城市管理为名,制定一系列偏袒城市劳动者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进行限制。在这样一种政策氛围下,农村劳动力很难按着自己的理想进行职业选择,其在工资待遇、劳动争议处理及维护自己合法权利方面,均无法与城市劳动力看齐,使农村劳动力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成为受忽视的群体。

2.观念因素。(1)雇主偏好。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不完全信息,因此雇主无法获得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信息或信息搜寻成本较高。这样,当雇主难以根据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信息做出具体判断和评价,又必须与其发生经济来往和作出决策时,便可能自发通过各种歧视手段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从而起到甄别劳动力、降低决策风险的作用。这里隐含如下价值判断:生产能力和道德水平较高、较优的农村劳动力,愿意留在城市并付出因歧视性政策增加的较高的额外流动成本的可能性比较劣的劳动力大。因为较劣的农村劳动力期望收入低于较优的劳动力,且其收入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接受的城市就业成本难以从相应的收益中获得完全补偿,将不会选择接受歧视。据此,雇主可以在无法获得具体劳动力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对劳动力进行甄别,如只雇佣有规定证件的劳动力等。[5]实际上,这种做法易引起逆向选择。根据调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外出农村劳动力大多来自收入较低的家庭,因为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失落感,因而有更强的流动动机。所以,歧视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平均素质的下降。(2)主流观念的影响。由于政府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城乡隔离政策,使人们的认为农民就是“老土”、“素质低”的代名词,并产生了歧视农村劳动力的观念。目前,我国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普遍存在于各类企业,几乎变成了一种社会习惯。通常认为,当歧视性的行为居于主流地位时,非歧视行为是违背社会规则的表现。对普通的雇主来说,不遵从这种社会的规则将被驱赶出他们所在的群体,而遵守规则能保留成员的资格并获得某种利益。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主流观念也深入政府的决策部门,最终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如广东在企业的招工方面实行“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地后外地,先本省后外省,其中就包含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

三、减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产生的条件复杂多样,而且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性。第一,就历史原因来看,这种封建等级思想似乎无法短期内有效根除,然而基于建国之初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城乡隔离政策却可以当下根除;第二,从国家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较高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因此采取有效手段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可一定程度缓解歧视现状;第三,从歧视观念的形成来看,此现象与信息不完全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确有较大联系。由是观之,如要改变这种歧视现状,那么行动主体必须强大而有威信,因此只有政府才能担此重任,并且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减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

(一)取消不平等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取消以城市为中心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战略下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户口既不附加利益分配功能,也不体现社会身份的等级性,让农民有迁徙的自由,给农村劳动力以平等待遇。

改革现有的就业制度。首先,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建立起一套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种种限制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农民工在就业上的制度性歧视。其次,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各级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执行《劳动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严惩克扣、拖欠工资的行为,严禁工资歧视。另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弹性就业,积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在经济增长的低谷阶段,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歧视的必要条件成熟,劳动力歧视就会出现,这时候关键是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从上文分析来看,欲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就应该让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和较平稳的增长势头。在需求制约型经济增长阶段,如果能保持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较大比重,就不至于造成大的经济波动,从而削弱劳动力歧视的条件。

(三)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力社会信息体系

该体系可采用多方主体互动式记录,并应能保证准确和及时更新。信息体系一般应包括以下劳动者信息:个人基本状况,如籍贯、住址、家庭状况、出生年月等;受教育状况;资信记录,如银行信贷记录、违规犯罪记录等;财产状况,如不动产等;个人经历,主要为学习和就业经历;各种奖励和受罚状况等。如此,建立完善的劳动力社会信息体系,可以大幅消减因信息不完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这种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劳动力,则可以有效抵制因信息甄别所产生的歧视。

另外,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信息的获得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网络和定期的信息发布制度,如组建相关机构定期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和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信息,让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真实信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信息搜寻成本。

(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作为市场前歧视的一种,对于后市场歧视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受到歧视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比较低,所以要从观念上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就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自有资金有限,因此,只有政府把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公共产品看待,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等。

[1]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M].第六版.刘文,赵成美,连海霞,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03-404.

[2]李强,林勇.劳动力市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1.

[3]王美艳.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3(5):94-98.

[4]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8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EB/OL].(2008-08-05[2008-09-02].http://www.lm.gov.cn/gb/data/2008-08/05/ con-tent_248052.htm.

[5]李玉梅,赵春波.劳动力流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21-22.

Reflections 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 Labor Force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Jiangsu Administration College,Nanjing 210004,China)

At present,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 labor force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which is caused by complex and varied factors mainly related to historical tradition,macroeconomic situation,systems and concepts. Accordingly,the government,which plays a principal role in the job market,should effectively reduce such discrimination through eliminating discriminatory systems,setting up a labor information system and promoting a healthy economic growth.

rural labor force;discrimination;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

F304.6

A

1008-2794(2009)03-0033-04

2008-09-12

王磊(1985—),男,江苏扬州人,江苏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