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2009-04-05余春林

关键词:科学思想经济

余春林

(重庆工商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重庆 400067)

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发展观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他认为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远之计”。[1]1956年苏共20大后,毛泽东认为对我们最有教益的就是要独立思考,提出要“以苏为戒”探索走自己的路,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一思想反映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是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关于“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形成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思想。

《论十大关系》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二是政权建设。“十大关系的前五个问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7至9个问题主要是围绕政权建设;其他两个问题,既围绕经济建设又涉及政权建设问题。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权建设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战略问题,这是《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两条主线。”[2]针对国际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给共产主义运动造成思想混乱,帝国主义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经济与政治建设步伐;也基于国内曾经出现高、饶反党事件,联系国际苏共及波、匈事件,毛泽东在探索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不认真思考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建设问题。应该说,对经济建设和巩固政权建设双重任务的思索,是毛泽东在总结分析国际、国内情况的基础上反映到《论十大关系》中的正确认识,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具有先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上述探索中,初步形成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思想。譬如,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发展中的矛盾,认为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强调要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3]毛泽东特别关注农民利益,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今天强调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要处理好经济、政治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每一领域的内部关系的系统发展思想。在经济建设上,坚持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充分发展农业、轻工业,强调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注意处理好建设速度、规模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提出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建设上,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提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发展,以及文艺工作“双百”方针和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等。

以《论十大关系》、制定八大路线、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三大标志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双重任务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有益探索,初步构成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雏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体上没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选择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政治变革方法来巩固政权、推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设想,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带全局性的严重错误,阻碍了毛泽东“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思想的实现。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都对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最终形成做出过开拓性的贡献。

二、“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发展观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目标,着眼于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承接毛泽东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双重任务的战略思考,认真总结阶级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设计,就是在“拨乱反正”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最经典的论断,从而为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战略问题提供了规律性的认识,党的十三大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成为全党的意志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长远发展思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突出强调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和基础地位,但又不能搞“单打一”。对社会发展全面性的追求,构成了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深层根据。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人的一致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表明他所设计选择的发展道路、手段与方式方法都是受社会全面发展目标所指引。1992年,已经退出工作岗位的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他审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由此我们看到,两代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尽管时代背景变化很大,但其战略思考却如出一辙、高度一致。相对于毛泽东一再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邓小平则更强调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来论证目标、理想的科学性。

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科学发展的思想,反映出对具体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内涵中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基本点,在邓小平发展思想中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譬如,邓小平提出“关键在人”的思想,突出了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实际上已经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即发展要依靠人。为此,邓小平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些思想实质上突出了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治国理念中的人本思想。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提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一个标准。上述表明,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和实质的以人为本思想,在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中已经初步形成。

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还提出沿海和内地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他在晚年特别强调,要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他说,“分配问题大得很”。“要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4]提出,要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他高度重视保护环境问题,认为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一样,“都很重要”。邓小平还明确提出了“协调”概念,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应当协调。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邓小平这些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思想材料。可以这样说,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内在统一:第三代领导核心的发展观

执政党的建设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紧紧相连。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新任务对党执政能力的挑战,在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反复思考新形势下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根本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实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与执政党建设的内在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阶段形成的,在这个阶段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渐突出,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我们党开始更多地关注和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双重任务探索,集中表现为更加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其根本要求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思想。

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发展理念中,一是把发展与党的建设内在统一,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把发展与着眼于人民的物质、精神需要紧紧结合,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国家;三是把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相统一,立足于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此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由生产力发展决定,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推动等基本原理。与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实践中,围绕发展主题强调: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把改革开放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在发展的模式上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为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要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前提下,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双重任务协调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一代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也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一方面,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另一方面,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 000美元,到2020年预计达到3 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这一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称,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凸显期。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入地总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验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切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概念及其内涵,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针对突出的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民共享改革成果”。这一理念立刻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并被一些学者和媒体表述为“共享式改革”,其重要特征就是全民参与,并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享改革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7]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8]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告别以经济指标衡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它不仅清晰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更主动回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科学阐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体现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的重大转变,使传统的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回归到“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经济、社会”全面综合、统筹发展,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从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同时强调,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民生”问题,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相统一的最直接、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

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进而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至关重要。从“统筹兼顾”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完成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已经找到了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此进入到一个自觉的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305.

[2] 余春林.试析《论十大关系》蕴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J].西南大学学报,2007(4).

[3]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387.

[4]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5]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10.

[7]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00-302.296.

猜你喜欢

科学思想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点击科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科学大爆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