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思想教育探析*
2009-04-05李自维
李自维
(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学院,重庆 400067)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Seligman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开发人的潜力。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主张从“问题”入手,以去除存在的各种“消极”为主要目的,而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入手,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关注人的积极力量,激发人的活力,培养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就人的需要而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等一系列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二、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教育具有明显的消极特征
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消极特征。首先,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教育者的眼里没有学生,而只有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受外界压力而不得不产生的一种消极适应;其次,大多数老师一般都学会了如何使困境中的学生得到改变,但却不知道如何发展那些处于良好条件下的学生,忘记了在寻找教育对象问题的同时也要去寻找教育对象的优点,努力去发展他们的潜力。
2.在教育思想上,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当前,学校思想教育观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这主要表现为管理多服务少,命令多引导少,说教多启发少,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体错位,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内在深层的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愿望。
3.在教育目标上,体现“个性发展”的具体要求不够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内涵便是完善的个性发展。思想教育在本质上是完整的、发展的教育,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之中。当前我国初等教育存在着尊重学生自主权不够,体现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不够等问题。学生在课堂选择等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仍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模式,学生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时候也是一个目标、一个规格、一个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完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教育方法呆板、没有完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教育载体创新还不够,对当前这些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阵地,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以人为本,致力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1.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抓手,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积极品质是一种正向的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如乐观、信心、爱心、进取、挑战、执着、奉献、宽容等。传统的消极心理教育以纠正学生的问题作为教育的重心和存在的理由,而积极心理教育强调,教育不能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各种压力源或潜在的一些消极结果的分析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各心理阶段的积极资源上,把立足点放在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而对于“问题”和“障碍”,则让学生自己预防。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所以,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力量,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比仅仅修复心理疾病更有价值。
2.学生思想教育以积极价值取向为主
学校教育要以积极价值取向为主,在内容上可以包括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挫折教育、创新教育、情感调适教育、特别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享受幸福生活,促使学生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
3.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要持有积极信念
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要持有积极信念,坚信学生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能抵御消极因素的干扰,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发展他们积极品质,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并发展学生综合的技能,使他们能够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能力的公民。
4.教育者应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教育管理者、班主任、教师等教育者等应在集体活动中、班会活动中、课堂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进行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并在师生的合作与沟通中,使学生的安全、归属、尊重和成就需要获得充分满足,从而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在教学过程中多例举正向积极的事例,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
5.教育者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应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而应注重积极品质
教育者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应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而应注重积极品质,如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等。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新理念,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思想教育新途径
1.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积极心理学新观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面对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学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责任感强、具有积极心理学现代育人新观念的班主任队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给他们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定期进行培训,充分调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在育人工作中,应大力运用积极心理学新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帮助普通同学或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努力使学生本人不断发现自身长处和优点,从而开发学生的潜力。
2.广泛开展学生积极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与抗挫能力
由于学习压力等原因,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诱发学生的厌学、厌世,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优点轰炸法”活动等载体,加大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力度,策划和实践提高学生积极品质的抗挫折训练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积极心理学观念,同时,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和处置机制,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能力。
3.运用积极心理学,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教育
运用积极心理学,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教育,这种运行模式是当前学校在积极心理学下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符合当前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特点,从而把思想教育从传统的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个体的心理层次。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不少学生在生活中感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造成很多学生心态消极与心理不适。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教育工作十分需要,它应该成为新时期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4.在积极心理学下的思想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教育引导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的需要是启动主体接受教育,并保证接受教育活动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的持续动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让学生当“主角”,学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管的,就让学生自己去管;能让学生参加的,就主动让学生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鉴别、自我启发、自我提高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5.以素质拓展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造力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形式。在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契合学生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要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举办一些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演讲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名著导读、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寓教于乐,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 .心理学探新,2003(3).
[2] 易娟.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
[3] 颜立,陈富国,刘艳梅.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1).
[4] 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教育导刊,2008(1).
[5] 张雯.谈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作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6] 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 .理论观察,2006(4).
[7] 任俊,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学术论坛,2005(12).
[8] 张义东,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规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4.
[7] 徐蔚,张璠.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