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方法初探
2009-04-03刘枫
刘 枫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如何找到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程度的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颇为感兴趣的话题。为了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近两年来每年平均教授学生约3500人。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是:打好基础,面向应用,模块化、可操作性强。在教学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以基础宽泛、应用具体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通过体现任务驱动的课件来组织教学。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 生源差异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各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时也受到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更为明显,出现了“起点高低不一,层次多,差距大”的现象,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我院08级学生为例,在入学前接触或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约占80%,其中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约占20%。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会埋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1.2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各异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必须尊重学生的就业或升学的选择。目前,计算机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更强调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的综合运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既可寻求继续升本的机会,也可直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所以高职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能适应其自身发展的教育。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进度,以便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2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2.1 分层确定学生层次
根据前期的调查和测试,将学生分成三层: A层学生是对计算机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层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一般情况下这层学生是最多的。C层学生是对计算机不太了解,不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排位置时,首先让C层学生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B层学生挨着C层学生,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层学生坐在两边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明确A层学生须指导B层、C层的学生,B层学生指导C层学生。这样分层次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和辅导,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
2.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其专业服务。所以课程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要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处理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授课内容按深度和广度可分成三个层次:C层主要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有简单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Office组件的基本功能。这一层次的教学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百分之百地掌握。B层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计算机日常维护与故障的处理。A层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一定的软硬件知识的基础上,能掌握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特定工具软件,以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这样分层的制定教学目标之后,可以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较大程度的得到知识的扩充和能力的提高。
2.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网络教学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2.3.1 共性问题集中演示
把教师授课过程中需要提示学生的重点地方和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共同问题,边讲边演示,使学生即时看到操作效果。对于个别问题个别指导。使学生不累积问题,出现问题即时解决。
2.3.2 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我院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单元综合实训、经典案例、论坛讨论、自主学习园地、单元练习、实训课件等教学资源,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交流,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4 注重师生互动,营造课堂气氛
为营造课堂氛围,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针对不同内容、难易程度、不同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置问题情景、形象的比喻 、故设错题、组织讨论 、启发式、演示法、练习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方法组织教学。实践证明,充分的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热情参与,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但注意要把握好课堂秩序,使师生互动在有序中有效进行。
通过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克服了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枫(1980,10,20-), 女,辽宁锦州,工作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