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小阳春”,中国要小心
2009-04-03
陆 钢
奥巴马上任后积极表态,表示愿意改善与几个国家的关系。他公开在电视节目上向伊朗表示新年的祝贺,希望与伊朗建立“建设性关系”。这是美国前所未有过的友好姿态。希拉里·克林顿2月份出访韩国,表示美国支持在六方会谈的框架下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当然,对于伊、朝两国,美国仅仅停留在喊话阶段,未见有实际的举措,而对于俄罗斯,美国则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
动作之一,今年3月上旬,哈佛肯尼迪学院和尼克松中心联合发布了由前国会议员海格尔和盖哈特领衔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美国对俄政策的正确方向》。报告为改善美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如承认俄在前苏联地区的特殊利益、调整东欧反导系统部署、阻止格、乌加入北约等。据俄罗斯《生意人报》说,这份报告对克里姆林宫产生了积极的印象。报告发表后,海格尔、盖哈特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助理斯考克罗夫特随即前往俄罗斯考察。
动作之二,美国国务院接受俄罗斯邀请,派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帕特里·穆恩参加3月27日在俄罗斯召开的上合组织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这是美国国务院高官第一次参加上合组织的会议。
动作之三,派遣由美国重量级政治人物参加的“智者”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成员有前国务卿基辛格、贝克、舒尔茨和前国防部长佩里等人。基辛格在过去任职期间亲自主导美苏关系缓和,这次果然得到了俄方的高度重视。梅德韦杰夫总统亲自出面接待。
动作之四,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在20国峰会召开前会晤,同意重启核裁军谈判。
这样,美俄关系在奥巴马总统当选后两个多月,就出现了一个“小阳春”。目前还不好评说美俄关系改善的势头能够持续多久,但对中国来说,中俄关系和中美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两根重要支柱。美俄关系发展的任何动向,都可能影响中国的战略利益和中国的国际地位,而美俄中三角关系又影响着国际关系格局的稳定与走向,所以需要认真对待。
奥巴马动员两党重量级的前议员和前重臣对俄进行亲善外交,是一着妙棋,显示奥巴马改善美俄关系非一己之念,乃属全国精英的共识。让基辛格出使俄罗斯,可利用他丰富的外交经验和人脉关系为美俄首脑4月份的伦敦会晤暖身,为7月份的撒丁岛会晤营造融洽气氛。此外,奥巴马选择的时机也不错。首先,俄对美新总统既有期望又在观望。所以美国必须尽快伸出橄榄枝,消除以前的误解。美国也注意到了,俄新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施政理念与普京稍有差别。他对西方价值观念抱有好感,主张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西方更容易与之打交道。这时提出改善美俄关系,无疑可提高梅德韦杰夫的政治威望。
其次,中俄关系的共同战略基础有所松动。以前,面临美国的战略挤压,中国在台湾海峡、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形势非常吃紧,双方需要地缘安全战略方面的借重。但随着两岸关系的缓解、美国表态承认俄在欧亚地区的“合法”存在,中俄战略合作的迫切性可能会降低。俄可能愿意与美国接近。
再次,中俄民间的互信基础尚未建立,“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一定的市场。近来,中国公民连续在俄罗斯出事,加上“新星号”事件,给双方民众增添不少隔阂。美俄接近可以拉开中俄的距离。
最后,美俄需要战略力量的休整。双方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重创,元气大伤,难以持续进行高烈度地缘政治博弈。
毫无疑问,美俄关系的改善将会导致国际关系格局的洗牌。中国的快速崛起,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的构想。中国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的实力,能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而且在中俄“结盟”的情况下也能影响欧亚内陆地区。中国还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它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进口国和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崛起的冲击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连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战略家也开始推崇G2模式,以便在全球问题管理上实现共治。这不禁让人隐隐约约回想起当年的美苏两极格局。
事实上,G2模式是不存在的,美国内心也不愿意这样的局面出现。但事实上,美国更愿意通过美俄关系的改善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G2模式,说说而已。对美国来说,美俄关系的拉近,可以防止中俄两国靠得太近,避免出现俄挟中自重或中挟俄自重的斗美局面。对俄罗斯来说也一样,中美打得火热,可能降低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此时的局面又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的接近,增加了美国对苏的分量,分化了中苏联盟,最后迫使苏联在美中合力较量中崩盘。只不过现在角色换了:美国还是美国,但在美国眼里,中国却成了苏联,俄罗斯成了中国。因此,今后,美俄两家在对华政策中是否存在某种默契,还需仔细观察。
现在看来,奥巴马在欧亚大陆、在国际能源领域、在文化多样性方面可能表现更多的“软力量”或“巧实力”,唯独在美元霸权和海洋霸权这两点上,有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味道。而中国这段时间在这两个领域屡有建树。由此可见,奥巴马任期内,虽在对俄关系上有所改善,虽然可能与伊斯兰世界握手言和,但它与中国的竞争可能变得更加激烈。▲(作者是旅居加拿大的上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