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一代”的艰难转型
2009-04-03王文胡笳王秀森
王 文 胡 笳 王秀森
“‘鸟巢一代面临求职噩梦”、“中国大学生就业进入30年来最艰难时期”—世界媒体上近来充满了对中国“80后”学子的类似担忧。这是一批诞生于中国最好时代的年轻人,在全球金融风暴席卷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可能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巨大冲击—失业。中国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将有75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大军。这个数字令不少西方媒体感到吃惊,以至于有德国媒体形容说,“如果说大学毕业生在欧洲多得像洪水,那么在中国简直就是海啸巨浪”,让世界寄予厚望的中国“鸟巢一代”,无疑将接受人生观的重大洗礼。
“牛年,一股担忧的
寒流袭向年轻人”
据报道,去年中国560万大学毕业生只有70%在8月份之前找到了工作,剩余的150万人将与今年毕业的600万人一起进入就业大军。
“毕业即失业”绝不仅是中国大学生的担忧。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说,“从中国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学生们都在担忧找不到工作”,“全亚洲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的就业形势”。
二月是韩国大学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的关键月份,但去年底,韩国新增就业人数已开始出现负增长。《朝鲜日报》称,目前韩国大学生连找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都极为不易。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普通高校毕业生能有10%的人找到理想工作就算不错了,连往年抢手的工商管理硕士也很难找到工作,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一个家境稍差的同学甚至被迫到一处修地铁的工地上搬运沙石。
在美国,失业率已升到7.2%,为15年来最高。据密歇根州立大学高校就业问题研究所主任加德纳测算,2008年适合美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入门级”工作岗位比前年减少了8%。在英国,一项对该国100家知名公司的调查显示,已经有1/6的毕业生工作岗位被削减。调查还显示,一些公司只招收5所顶尖学校毕业生,另有一半的公司将今年招收毕业生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中国大学生迈向社会的
第一步缓慢而生涩
同样面对失业压力,中国大学生的心理落差可能要比西方学生大得多。美国《洛杉矶时报》说,10年前,一个大学学位就能使你步入精英分子的行列,因为中国政府会为大学毕业生在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中安排工作,根本不存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德国《时代周报》说,大学生在中国曾是享受“特权”的精英—体制保证他有工作,这个“铁饭碗”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保障。与早在高中阶段就习惯打工、求职的西方国家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显得缓慢而生涩。
20世纪80年代初还在中国读大学的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回忆道,当时的大学生不仅有“物以稀为贵”的天之骄子的感觉,还有很强烈的幸运感和来之不易的珍惜感,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通过竞争激烈的高考而踏入象牙塔的。那时的大学生对物质追求不高,有极强的求知欲。也正因为如此,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有一种文化特权感,觉得自己需要被特殊看待,被社会尊重。现在,中国社会变得多元、开放,但对大学生的社会地位认同观念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相比之下,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并不视自己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毕业的大学生与蓝领工人没什么区别,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裴敏欣说,他现在的秘书,大学毕业后就先做了一份餐馆服务生的工作,后来才慢慢地找到现在的工作。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伊恩卡普教授对记者说,英国的大学生其实对于失业并没有太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从象牙塔走出来,就理应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深知资历和经验的重要性。伊恩卡普教授认为,正是这样实际的价值观让西方的大学生在被社会“搁置”一边的时候,少了很多埋怨,更愿意自力更生。
在与中国人价值理念接近的一些东亚国家,大学生的观念转变也先于中国。在日本,大学生普遍没什么精英意识,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当“普通劳动者”,上小学学唱的第一首歌的第一句就是:“当我成了一年生,能交朋友一百名”,而并非人人要当“科学家”。日本社会仅将大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阶段,大学生一般被视为“半成品”,日本公司大都将新职工视为“培训对象”。此外,日本各行各业都有细密的“资格考核制度”,包括司机在内的许多工作岗位都需要接受严格的资格认定。
有着与中国“高考”一样经历的韩国大学生,也曾经认为大学是通往中产阶层的第一道关口。但随着“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实现以及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他们现实了很多。比如硕士、博士现在纷纷竞争银行前台柜员这种工作,而在几年前,这一职位还是高中毕业生、专科学校毕业女生的竞聘之地。
中国大学生
是全球最大的大学生群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目前中国大学生遭遇的就业难,其实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问题,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就业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必然暴露出来。“实际上,世界各国给年轻人创造最多机会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因此中国大学生的机会要比美国、欧洲多得多。
中国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精英意识,这与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传统熏陶有关,也受到一百多年来中国救亡、启蒙、革命等时代浪潮的影响。但“出人头地”的观念以及过于单一的学校生活环境,这可能使他们易于养成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毛病,缺乏在艰苦、平凡的岗位上扎实工作的心理准备。而且,今天的大学生是经济高速成长期长大的独生子女,少磨难、不成熟、欠忍耐,此次金融危机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困难局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出路,裴敏欣认为,他们应该更多地到中小学甚至农村去教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投资不够,另一方面,中国农村的教育资源也非常贫乏,大学生可以做出巨大贡献。裴敏欣还主张,“不要把大学生看成特殊群体,甚至不需要‘大学生群体这个独立的概念”,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把所有人都视为平等的公民。裴敏欣承认,当前的中国大学生正在变得越来越务实,就业的心态正在放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中国社会的总体承受力正在强化。
(付北方摘自2009年2月4日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