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4-03周进明
周进明
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积极的情感,才会表现出对学习的兴趣,对课堂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而这种积极的情感又会增强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情感消极就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倦怠,表现出对课堂的冷漠,同时也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降低学习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富有并需要美好情感的人。教师授课的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若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佩信赖,有着美好的情感,那么他就会专心去听课,老师也就会无须在学生纪律上下功夫。相反,缺乏美好的情感甚或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甚至逃学。所以,要调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需要教育者在强调教学中的认知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知识背后的价值准则。当学生不但认识到知识的含义,而且意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之后,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如何确定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以及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日常经验也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发现愉快组在操作时间、直接抓取和注视不动这三项指标上都比痛苦组效果好,而且愉快组更倾向于去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情绪过于放松,动机水平过低,使得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达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将达到最高水平;而情绪过于高涨,动机水平过高,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学习效率。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既要关注一些学习状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学生,也要注意那些全身心投入学习、情绪高度紧张的学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状态。
教师热爱学生,这是创造性地工作的前提,教师热爱本职工作,主要体现在热爱学生上,那些乐于奉献于技工教育事业并取得卓越成就被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都与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淡无情的人。”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这不仅是教育者的高尚业道德的体现,而且是一种教育手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日常经验也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发现愉快组在操作时间、直接抓取和注视不动这三项指标上都比痛苦组效果好,而且愉快组更倾向于去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情绪过于放松,动机水平过低,使得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达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将达到最高水平;而情绪过于高涨,动机水平过高,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学习效率。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既要关注一些学习状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学生,也要注意那些全身心投入学习、情绪高度紧张的学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状态。
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才能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提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过程。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也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上课之初的互致问候,能给双方带来一种期待;课堂上的提问和表扬,会给学生一份鼓励和认可;善意的批评,换来的是学生的悔悟和感激;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