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师要具备五项基本功
2009-04-03白志军
白志军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学,形势并不乐观。“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英文写得规整流畅而汉字写得歪歪扭扭”、“语文成绩远不如英语成绩”的“奇怪”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除意识形态外,语文教师基本功差是其主要原因。那么,语文教师要注重哪些基本功训练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书写训练
常言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就是这个人最好的名片。初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已远远高于小学生,所以语文教师能不能写一手漂亮的三笔字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都上过学,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连字都写不好,我们会信任他、佩服他吗?会愿意跟他上语文课吗?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大,本身就不太重视书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老师的书写基本功不行,那学生们就更有不学的理由了。回忆当初,我师范刚毕业时教的是生物,课堂上需要大量的板书,但是,我的字写的很不好,学生反响很强烈。我逐渐意识到书写的重要性了,就买来字帖狠练三笔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练习,我的字终于受到师生的好评。后来改教语文,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学生常常把我的字当字帖练,所以,我带过的班级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较高。这就是老师的师范作用。
二、注重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呢?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记得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我用舒缓的语调、陶醉的神情朗读这篇课文,学生被深深的感染了,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小声附和。可见,老师能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通过朗读抓住学生,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优秀文章、作品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呢?第一,是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等渠道学习优秀播音员和主持人,纠正自己的字音,努力改变自己语言中的不良方言地音,以做到“字正腔圆”。第二,是多听多看著名演讲家、朗诵家的精彩表现,汲取他们处理文章的技巧。第三,是用心领悟文章作品的深意,努力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让自己和作者一起同呼吸、和主人公一起共命运,以达到“声情并茂”。照这些方法去努力,你的朗读水平肯定会有一个大的跨越。如果能使自己的朗读感染人,何愁学生不愿学?
三、注重说话训练
语文之所以称为“语文”,“语”即“说”是至关重要的了。因此,教授语文一定要重视“说”的训练。那么,怎样让学生说起来,而且说到点子上呢?关键是老师要会说、要会引导。
要引导学生分析、赏析课文。语文是一门工具课,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门工具才能运用自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说,而不是教师代办。一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课文的整体认识,然后逐渐引导对某一段、某一个词的看法,对文章结构的看法,对详略安排的看法,对文章中心的看法等;也可以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说,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说;再有,就是学生提学生说。只要学生敢说,老师慢慢引导,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反之,老师一言堂,学生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那么,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因此而打消,当然就更谈不上语文水平的提高了。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专家。多质疑,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当然老师的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开始可能手忙脚乱,可能顾此失彼压不住阵脚,也可能学生根本说不到点子上。那怎么办呢?一是老师要懂得语文的教学规律,懂得本课的学习重点,要有大语文思想,看长远而不看一时,先让学生说起来;二是多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现在国家对教育投资越来越大,教学光盘不难得到,另外网络资源也很丰富,老师们可充分利用,当然,有机会亲自观摩教育名家的讲座和师范课就更好了;三是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始终把握课堂的主旋律。
四、注重写作训练
作文教学,现在广大农村初中的作文课普遍存在两种情况,要么老师布置个题目告诉学生愿怎么写就怎么写,要么干脆把作文课上成讲读课。这样做的后果,当然是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也还是老师文学功底差,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写作。而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用嘴、怎样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多写多练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掌握语文的教学规律,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好语文。
五、注意知识的积累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做老师首先要做到学问高。而语文更是一门综合学科,文章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如果语文老师知识匮乏,就很难把课上好。而现在许多农村语文老师或迫于升学压力,或受不良风气影响,读书越来越少,造成照本宣科、离开教参就不会讲课的不良现象,更谈不上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城县东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