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学困生的作文水平
2009-04-03朱兴羽
朱兴羽
一篇作文,既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经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作文训练,虽然经过小学四年的作文训练,但很多学生到初中后还是不会写作,甚至出现作文交白卷的现象,他们成了作文教学上的学困生。
作文是小学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占30分(满分100分),历来为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但作文上的学困生写作能力较差,致使语文成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升学前景。据此,笔者根据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怎样提高小学学困生的作文水平。
一、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消除其对作文的恐惧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升入三年级时语文成绩是36分,作文常常交白卷,说到作文他就头痛,怎样让他对作文感兴趣就成了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一次,他被同学欺负了,来找我这个班主任“告状”,听他条理清楚地讲完事情经过后,我灵光一现,让他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并且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想的,结果,他写了满满两页纸。讲了事件的经过、自己的委曲和理由,我在给他主持公道后,告诉他,他所写的经历就是一篇绝好的作文,当他不太相信的眼神看到我肯定的点头后,我看到他笑了。这时我才意识到他不会作文的原因在于有很多字不会写——他写的两页纸中,有很多错别字,但至少表达清了自己的意图。
从那以后,我便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话题,让学困生进行口头作文,开始时是一两句话,到后来,这些学生渐渐能说上一段话了,最后竟能按我的要求写上一两页纸了,于是,我找到了学困生作文差的一个突破口,就是让他们多说,多进行口头作文,让他们明白口头作文用文字写下来就是书面作文。
二、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准确用词、不写错别字
学困生的口头作文最终是要落实到书面上的,我就从教他们查字典、词典开始,引导他们准确用词、不写错别字,对上了小学还不能完全认识汉语拼音的学生,我更是从汉语拼音教起——不要认为很难,三星期左右可以认识并掌握汉语拼音。
作文差的学生,很多是错别字连篇,不会准确用词,但他们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后,又远比一二年级的学生自觉,这时,他们的作文进步便会非常明显。
三、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分层对待、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不要幻想学生学会口头作文、会借助工具书就一定能写好作文,有时,不要把学困生的转化估计得太容易了;不要天真地认为口头作文和工具书的作用就像故事里的灵丹妙药,包治作文中的一切病症。
对学困生,会口头作文、使用工具书后,应该分层对待,从一句话作文到一段话作文,从一段话作文到几段话作文直至一篇完整的作文,需要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起点上分层对待,坚持天天训练,一两个月下来,学生的作文定能有明显起色。
四、发掘学困生作文中的亮点,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不断进步
对于学困生的作文,老师要有用显微镜找亮点的思想准备,要从一篇“惨不忍睹”的作文中找出优点,如:某个词语用得很准确、某一段很精彩、卷面比以前更清洁了、总体上来说,比前次有进步……
老师对学困生作文亮点的发掘也是要有原则的,不要一味地找亮点而忽视污点,要有意识地使学生看到亮点在一点点增加,污点在一点点减少,从而树立起对作文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一)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多读名家名作,从中汲取养分。最好能背诵名家名篇,了解别人的遣词用句、谋篇布局,就算不能背下来,也要反复朗读,直至达到“其义自见”之境界,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才能对自己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知道自己作文的优劣。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对于学生而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点、观察范围、生活圈子,如果将这些以书信、日记、周记、相机等方式记录下来,作文自然也就丰富了。
六、引导学生多想、多写,从而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生活中,听见的、看见的、触摸到的,大脑自然会有所想,对人而言,这是正常的反应,甚至学生听见、看见、参与某些活动时,他们会脱口而出谈一些想法,这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往往会被学生所忽视。如果能引导把这些想到的写入作文,文章自然就会活起来。
学生不仅要多想,还要多写,学困生必须坚持写日记,内容可长可短,既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又能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辨析、审判能力。同时,也可以写书评、影评、读后感,办手抄报等,在培养学困生良好作文习惯的同时又使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结果。实践证明:从学困生基础训练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为突破口,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决心及一些可操作性方法的传授,是有效提高小学学困生的作文水平的重要而且是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