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9-04-03孙秀君
孙秀君
一般来讲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智力正常;2、具有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点;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稳定的情感;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了以下探索。
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现代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师,每次看到一些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不遵守纪律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反纪律,根本无视老师的存在呢?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一名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学科专业和科学人文知识基础之外,还应该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学生学业和生活指导以及与教育科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并结合实际加以灵活运用。马卡连柯曾深有体会地告诉我们:“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因为新时代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家长比较疼爱孩子,甚至对孩子过分溺爱,从而导致孩子出现骄傲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长期处于一个伙伴缺失的现代社会危机之中,很容易产生孤僻、自闭等新时期学生常见的性格问题,与同学冷淡相处对老师冷眼相看,只生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对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认真地心理治疗。俗话说得好:“心病还得心药医。”对于学生心理问题高频率的出现,老师不必吃惊更不能漠视,而要熟悉学生在家庭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逐步解开心结,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不能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能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不论学生在谈话中反映出怎样的消极、不正常、不好听的话,教师都要尊重他、接纳他,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设想他的内心感受,要蹲下身来看学生,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本位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不能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能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不论学生在谈话中反映出怎样的消极、不正常、不好听的话,教师都要尊重他、接纳他,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设想他的内心感受,要蹲下身来看学生,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才能使他们心里得到健康成长。
真心尊重学生,用爱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促进感情内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做到,师生心理交融是否融洽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首先让孩子信任老师,因为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老师才能对症下药,受到应有的效果。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在提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基本要求。
总之尊重孩子,不歧视、任意打骂、体罚孩子;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防止羞怯、自卑、孤独等心理的产生;给孩子适度的爱,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有节奏地生活,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