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子兴邦:从积弱积贫到国富民强

2009-04-02张晓松江国成

党员文摘 2009年10期
关键词:经济

张晓松 刘 铮 雷 敏 江国成 韩 洁 王 宇

告别贫穷

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今年80岁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他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和验收工作。在长春郊外的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地崛起,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高尚全说,特别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成就举世公认。

国富民强——曾经是百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追求、奉献乃至牺牲的理想。今天,这一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回想新中国成立前,在世界经济“俱乐部”中,几乎听不见中国的声音。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生产倒退、交通破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扣除价格因素后,我们现在5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52年时全年创造的财富量。”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说。

一组数字标志着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

洋油、洋火、洋钉、洋布,这些名称曾经深深刺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部门中国都有,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须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一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只有1.13亿吨。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29亿吨,粮食自给率高达95%。

经过60年的努力,神州大地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路长度增长约38倍,铁路增长约3倍,民航里程增长200多倍。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城市的数量增长了6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同时,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开始反哺农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在江苏省赣榆县做统计工作的王卫国是国庆10周年时出生的,他以一个统计人的细致记录了他家庭的变化:

“1959年我出生时全家住在祖辈留下的有上百年历史的三间土坯茅草房里,2003年我个人购买了11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

“从记事开始一日三餐的主食是山芋干磨成面糊后烙成的煎饼就着咸菜,如今鸡鸭鱼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杂粮土菜成为保健食品”;

“上初中时春秋天穿同一件衣服,冬天棉裤棉袄是没有换洗的,如今大家的穿着打扮开始注重新、奇、特、靓了”;

…………

王卫国一家的变迁只是亿万中国人生活变迁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存款增长约1万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约100倍,汽车也开始步入百姓家。

打破封闭

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人称“欢叔”的香港南北行公所理事长、远大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欢是一位铁杆“老广交”,1957年他就参加了第一届春季“广交会”。“展览场地在中苏友好大厦,只有纺织品和土特产两座馆,展示的商品大概有1万多件吧。”“欢叔”回忆。

可就是这样一届小型物资出口交流会,却成为新中国成立8年后与西方国家开展经贸往来的第一个直接通道,并且在很长时间是唯一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封锁,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只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此后的中苏交恶,迫使中国更加封闭。

当时,我国建设急需的橡胶、化肥、钢材、机械等大量物质和设备需要进口,但进口渠道很少,外汇更是缺乏。国内的产品只有少量出口,几乎全部要靠国内市场“消化”,同时来自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几乎为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中国经济的大门毅然决然地向世界敞开,中国也从此逐步迈入世界大市场。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中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局面,冲破了国内市场、资金、资源的限制,经济发展的舞台空前宽广:

195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只有5.5亿美元,且80%出口到苏联和东欧国家。近60年后,这个数字增长了2600倍,“中国制造”遍及世界。

“一五”期间,中国依靠苏联19亿美元低息贷款,建设了156个重点项目。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打破僵化

经济体制不断创新

不久前,全聚德烤鸭店出炉了这家百家老店的第1.48亿只烤鸭。

“你能想到我们还有一天只卖出一块鸭血,只挣两分钱的时候吗?”据全聚德集团董事长姜俊贤介绍,解放前全聚德和中国大部分企业一样历经战乱、惨淡经营。

公私合营后,全聚德作为国营企业在政府支持下重获生机。改革开放后,全聚德先是通过连锁经营将门店数量发展到目前的80多家,接着完成了对仿膳饭庄等的收购,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全聚德的发展折射了60年来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巨大转变。

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化相类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中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工业基础初步建立。在此后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进步和深化,最终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把市场经济写在了社会主义的旗帜上。目前,我国98%以上的商品、95%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

经济体制的变革让百姓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1979年8月,蛇口工业区600米长的顺港式码头破土动工。起初干多干少一个样,每人每天只能运二三十车泥。为加快进度,工地规定超过定额者每车励奖4分钱,每人每个工作日能运八九十车泥。结果,码头提前一个月竣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人们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出现了实质性变化,不仅实现了按劳分配,而且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了起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约60倍。

在世界经济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长速度——7.1%。

“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可以帮助带动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低谷。”美联社这样评论道。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现实。”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巴斯克斯说,“未来的50年更将见证中国的再次崛起。”

(邱宝珊荐自新华网原标题为《惊人的跨越——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述评》)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