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饶宗颐先生的书缘

2009-04-02

全国新书目 2009年3期
关键词:饶宗孙先生品茶

侯 军

我与饶宗颐先生,信有书缘也。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我带着一个报道组在香港采访。那天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一次中国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那是一次海内外大师云集的文化盛会,九十高龄的王已千、望久之年的黄苗子分别从美国和澳洲赶来赴会,大陆方面则有书法名家尉天池、黄等与会。饶宗颐先生为东道主,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饶公,瘦瘦的身材,皤然的白发,炯炯有神的双眼。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在大会组织的一次书法雅集上,我有幸目睹了饶公即兴挥毫的神采。那天饶公先以隶书写了一副二字联,行笔从容,功力深厚。接着,开始书写一幅草书,只见在那六尺宣纸之上,笔走龙蛇,提按折转,急徐浓淡,挥洒自如,一幅既成,气定神闲。全场掌声四起,饶公只是淡然一笑,一派大儒风度。那一幕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至今想来依然历历在目。

2001年,深圳举办的读书月首次设立“读书论坛”,饶公应邀担任首位演讲嘉宾。这使我有了一次与饶公近距离请教的机会。那次,我请饶公在一本胡晓明编辑的论文集《澄心论萃》上签名留念,那是我得到的饶公第一个签名本。2006年7月21日,我有幸陪同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的几位同仁前往香港拜访饶宗颐先生。那天,饶公虽是大病初愈但谈兴极盛,与我聊读书,聊书法,聊写作,聊汉字树的发现经过,他的女公子饶清芬女士几次劝止老人家,都无法打断他的谈兴。那一次,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在那次见面的时候,我得到了饶公的第二个签名本,那是沈建华女士编辑的《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归来以后,我把这次访谈的精彩内容整理成文,发表在《深圳特区报》的文化星空版上。

2006 年秋天,我的一本茶文化专著即将付梓。我在翻看饶公新出版的《惠风和畅》书法集时,竟然发现了多幅与茶相关的书作,这使我在惊喜之余又蓦然生出一个奢望:要是能请饶公给我这本茶书题写书名,岂不是茶书配茶书,那该多好啊!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本集团驻香港办事处的一位同事。没想到半个月后就传来了回音,饶公真的为我题写了《品茶悟道》的书名。我兴奋地捧读饶公的书迹,心底涌动着无法言传的感动。从那参以隶法的楷书中,我看到了一代鸿儒对晚辈后学的关爱与扶掖。这本书出版之后,我给饶公寄赠一册,以为汇报。令我再次感到吃惊的是,就是这本无名小辈所写的小书,饶公也格外珍视,亲自转交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登记收藏。翌年八月,当我利用在港大培训之机,带着一班同事专程前去饶公学术馆参观时,馆员高敏仪老师竟然很麻利地根据编号,从书库中找到了我的那本《品茶悟道》。这一幕,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大学者对所有心智成果(即便是无名晚辈)的尊重和治学态度之严谨。

令我对饶公书法艺术怦然心动的一幕,发生在2007年春天。那次我到香港看望老朋友孙立川先生。孙先生是天地图书的副总编辑,我赶到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好外出。他打回电话告诉我,他正在饶公家里,马上就回来。半小时后,孙先生步履匆匆地赶回来,一进门就兴冲冲问我:“你猜猜看,我给你带回一件什么好东西?”我被他问得有点茫然。他说着从书包里取出一本长长的、如册页开本的书册,交到我的手上。我一眼就认出,那封面上四个隶书大字《心经简林》,正是饶公的手笔。“这是给我的?”我兴奋地问。“你先别高兴,再看看里边!”孙先生显然在卖关子,我连忙打开扉页,只见上面有饶公的亲笔题字:“侯军先生,选堂”。

又是一个意想不到。据孙先生讲,饶公听说我来看他,立即记起了我。当即在这本书上题了字让孙先生转交给我。正是这本《心经简林》把我深深感动,也是这卷书法巨作,使我看到了饶公卓荦超群、睥睨今古的大笔力大胸襟大气魄,我们的时代太需要也太缺乏像饶公这样的大学者大文豪大书家了!

2009年新年伊始,由我与深圳美术馆宋玉明馆长共同策展的《我与敦煌——饶宗颐教授敦煌学艺展》,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终于开幕了。也是因了这次展览的机缘,我把近年来对饶公书法艺术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略加梳理,撰写成一篇论文《以书通禅如梦觉》,编入了展览图集。元月13日,我还专程赴港再次拜会饶公,向老人家汇报展览的筹备情况,并请饶公在那本由他题签的《品茶悟道》上签名留念。饶公欣然在书的封面上写了“选堂题”三字,笑道:“正好给你补个落款”。由此,我与饶公的书缘又添了一段新的佳话。

猜你喜欢

饶宗孙先生品茶
在最美的四月天跟着老苏州品茶、赏花、做美食……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天下第二泉
品茶
莲藕排骨汤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雨夜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