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稻米香
2009-04-01周全军袁洋
周全军 袁 洋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与省会郑州一水之隔。“原阳大米”亮晶晶、透盆香,软筋香甜,适口性强,享誉全国,有“中国第一米”之美誉。
大面积的背河洼地、黄河水灌溉、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原阳大米”的一流品质。
原阳县祝楼乡新庄村,这个本不起眼的普通村庄,地处黄河北岸,35年前就开始种植大米,并因盛产“原阳大米”和大米深加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现在,大伙腰包里有钱了,就想过好日子,钱也花得痛快……”新庄村村委会主任张文忠指着宏伟耸立的村大门自豪地说,“不说我们村修路、农电网改造、连接有线电视网等大的硬件建设,只建这个大门就花了8万多元。”
穿过村大门,平坦的水泥路、两排高耸的路灯、一个个洁净高雅的农家小院,处处洋溢着新农村的气息。
冬日暖阳下,几位村民正在村委门口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74岁的老太太陈芳领高兴得合不拢嘴:“我的4个儿子,盖了3栋小洋楼,家里冰箱、空调、洗衣机,电器齐全,还有2辆小轿车。大儿子家旧房拆过了,过完年(春节)也要盖新房了!”老太太话匣子被打开了,“我到过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南京5个地方旅游,可真开眼界了,上海那个塔那么高,坐电梯一会就上去了。俺跟着旅游团去的,真省钱,才花了1000多元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庄村和周围几个村盛产大米,大米深加工包装上市成了村民致富的首选项目。
新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学民带头筹措资金50多万元建起了大米加工厂。2008年,加工厂生产量达1300万斤,创出“天然渠”、“天然香”、“家香”3个小有名气的大米品牌。
品牌打响后,新庄村大米销量不断增大,不仅畅销到山西省、陕西省,连安徽省的销路也打开了。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些不法的米商盯上了他们的品牌。2007年秋。几个外地人要高价买走包装袋,张学民严厉拒绝。他们又要求把外地米拉到新庄村高价包装上市销售,也被张学民断然拒绝。按照加工厂的规定,原料必须来自本地,不收一粒外地米。用张学民的话说:“骗人就是骗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牌子给砸了。”
新庄村人本着老实本分的经营之道赢得了市场信誉,也拓宽了市场。目前,新庄村已经建立起4家大米加工厂,2008年利润达40万元以上。同时,一批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加工厂工人张继新乐呵呵地说:“我们是多干多得,现在,我一月能拿2000多块钱,儿子上高中了,这样干下去不愁供应他上大学。又是在家门口上班,农忙时还可以地里干几天,挣钱种地两不误。”
编草苫、打草绳,是新庄人另一个赚钱门路。每年,稻子收割后,堆积成山的稻草就是最好的草编原材料。新庄村村委会主任张文忠介绍,河南种植蔬菜大棚用的草苫好多都来自新庄村,并远销到山东省蔬菜种植区。草绳主要用于易损物品包装和树木保护,冬季,郑州街道两旁法国梧桐树上就可见到!
新庄村村民张福江40岁才娶上媳妇,好日子没过几天,一场车祸造成媳妇终生残废,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里里外外张福江一人忙活,巨额的医药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2009年春节前,村委会干部抬着面、拿着钱登门看望他,年过古稀的张福江激动地说:“谢谢,谢谢,谢谢甄书记(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多年来对俺家的照顾,不是你们,俺早就没法生活了!”张福江指着一片清理好的空地说:“村委正要帮我盖新房。”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始终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庄村村两委干部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发展之路,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