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的对策建议
2009-04-01唐现杰陈欣
唐现杰 陈 欣
【摘要】 国有资本流动是资本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致使国有资本在其流动过程中发生流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国有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本文提出引入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预警机制、进行企业重组可行性论证、加强资本流动后整合和加快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对策,以保证国有资本安全有效的流动。
【关键词】 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整合
始于1978年的国企改革,历时30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通过兼并、收购、剥离等多种形式的重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1997年-2007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1997年的3家上升到2007年的30家,其中22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7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49家,占69.8%,年实现营业收入14.9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收入的85.2%。但是,在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批又一批的经历改组洗礼的国有企业不断传出国有资本流失的声音。国有资本流失不仅影响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整体效益的提高。为切实解决此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引入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的预警机制
制定国有资本流动安全预警机制可以将国有资本流失防患于未然。预警机制通过自身信息网络,不仅对于企业运营状态进行监测、诊断和预控,还可以有效地配合监事会做好风险的事先预警和过程控制。预警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包含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方面,而微观经济的预警就是企业预警。在市场经济竞争角逐下,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预警系统的建设应受到充分重视。国有资本流动安全预警能够对企业资本流动活动涉及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按照传统划分方法,国有资本流动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即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相应的建立一个包含定价风险系统、融资风险系统、支付风险系统、整合风险系统的预警机制。通过数量模型来预测未来状况,度量未来风险强弱程度,并通知决策机构及时采取相对措施,以规避风险,减少国有资本的流失。
二、进行企业重组可行性论证
企业在进行资本流动之前,应该进行重组的可行性论证。论证时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一,判断企业需要进行重组的类型,是纵向重组还是横向重组,是存量重组还是增量重组,是收缩式重组还是扩张式重组。为此,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诊断,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企业据此进行资产重组类型的选择。
第二,论证扩张性重组资产扩张的最佳规模。论证这一问题需要从行业性质、重组者的综合实力(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地位等)和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去分析,从行业性质来看,不同性质的行业,社会按国民经济客观比例分配给他们的应该投入的能够实现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不一样,从而该行业的企业的最佳规模的大小不一样,企业应该按照自身的最佳规模来进行重组。从行业发展前景来说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属于夕阳产业,其发展前景有限,企业不宜进行扩张式资产重组,或扩张式的规模不宜太大。如果重组企业所处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进行扩张式资产重组,而且扩张的规模可以大一些。
第三,论证重组后能否在资产、管理、组织、人才和企业文化方面进行很好的整合。为此事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与计划,保证重组后企业有健全的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这才能提高运作效率,使有重组企业和被重组企业能够全方位地合二为一,在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上实现1+1>2的目的。
三、加强资本流动后整合
从重组的实践看,重组失败率很高,在众多失败的案例中,有70%左右是因为重组整合不力造成的,对重组后的整合没有系统的考虑,收购后企业没有及时管理,紧缩后对收回的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扩张性重组与紧缩性重组的整合要求是不同的。对于扩张性重组,重组后整合主要是如何顺利地将重组对象纳入重组统一决策控制系统之下进行运作,以实现整合价值。重组交易完成后,假如原有的管理制度良好,则无须加以改变,可坐享其成,假如制度不符合重组方的期望,为了达到改善营运绩效的目的,或者为了便于内部沟通,重组方则想将本身实施良好的制度,转移到目标公司,当然,目标公司好的制度也可转移到重组方。经营政策也需要调整,目的是通过调整来提高经营效率和业绩。经营政策的改变可以先从产品策略着手,也可以先从调整生产重心、改变供应和销售体系、改变经营导向等方面着手。实行扩张性重组后,对目标企业存在的一些与重组目的不相干的资产如何处理也是整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资产处置收入常常是整合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资产处置不仅关系到整合效率,而且关系到整合价值的实现。在部分杠杆收购中,资产处置是否顺利对收购方的现金能否保持平衡起重要作用。
紧缩性重组的整合常常不被重视,很多人认为,整合只有在扩张性重组中才会遇到,其实不然。紧缩性重组交易完成后,如果没有专门进行整合工作,或者紧缩整合不利,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保留下来的主要业务的发展,影响企业员工的士气和情绪,对企业发展失去信心,紧缩可能会成为企业走向衰败的导火索。因此,紧缩后的整合必须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企业紧缩后,原来效率低、竞争力差、非企业主要发展方向一些业务可能被剥离出去了,企业主业会更加清晰,这时需要对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随业务重点的变化做出调整,将紧缩出来的资源向主业集中。企业紧缩后整个管理架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重点从减少管理层次、调整部门设施、改善管理流程等方面着手。最大的整合是将企业高层管理者因紧缩而腾出的精力和时间利用好,加大对主业的关心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密切与客户的联系和沟通。紧缩后外界对企业会产生各种想法,处理不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加强与外界各方的沟通,说明紧缩的意图和将会产生的效果。
四、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首先,尽快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将区域性、无组织的交易变成全国性、有序的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切断地方保护主义的尾巴,而且有助于形成一个实力强大的国有资本产权交易买方队伍,从而充分发挥产权交易价格的竞争性机制,达到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范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国有资本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
其次,建立并完善国有资本产权转让的强制性公开交易制度,推动国有产权的有序流转。长期以来,我国国有资产处置的基本手段是依靠行政权力。这种做法易于诱发权钱交易,人为低估国有资本价值,从而窃取国有资本。因此,杜绝国有资本转让中 “暗箱操作”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转让的竞争性规则。强制性的公开交易规则有利于制止场外交易和私自交易,保证国有资产的买卖购并一律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进行。凡是国有资本的购买方都能有机会参与国有资本产权交易过程,通过买者竞价机制为国有资本转让价格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性的环境,从而真正减少由于人为低估国有资本价格而造成的资本流失。
最后,加强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资产评估机构的退出机制。目前,评估机构竞争日益激烈,有些评估机构采取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业务,如有的采取非正常压价,有的承诺满足客户的不正当要求等等,影响了资产评估结果的公平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偏爱”于使用行政手段予以监管,如对违反法律规定、行业准则的资产评估机构,简单采用吊销营业执照、限期整顿等方法。而实践中,资产评估机构与评估单位相互勾结,人为低估国有资本现象屡禁不止的现状,已经充分证明了上述行政监管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具有发现成本高、迟缓性及违法行为的易反复性等多种弊端。因此建议引入“市场禁入制度”,即对于实施违法行为的资产评估人员,限制其在一定期间内(如2年至5年)不得从事相关资产评估业务,情节严重的,终身不得介入资产评估业务。
【参考文献】
[1] 杨小勇. 国有资本流失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
[2] 何加明. 国有资本运营新论[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