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党建

2009-04-01赵春苗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党员

赵春苗 曹 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又是社会思潮的聚集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青年,以学生党建工作凝聚和团结青年,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从意识形态视角来认识和审视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不仅应该,而且十分必要。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一般而言是指高等学校党的组织对大学生进行的入党启蒙、发展、教育和管理等系列工作和完整流程。学生党建工作的本质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固然是由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的,但是,这一意识形态并不会自动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需要通过宣传、教化和灌输等形式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主流思想观念和理性认知。也就是说,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对青年学生自觉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学生的自觉过程。

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从意识形态教育的视角来理解学生党建,我们可以把学生党建工作描述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历史、宗旨、使命和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诸多内容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念、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品行先进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其中,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衡量一名党员合格与否的根本标准,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巩固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牢固树立和娴熟运用。因此,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

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原理告诉我们,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目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青年,通过改造青年的主观世界,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换而言之,高校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更要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从本质上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看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我们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和效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应该说,无论是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抑或是服务和管理,学生党建的各方面工作总体上都能够紧扣意识形态教育主线、围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核心任务设计和展开。同时,从党和国家的要求来看,联系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尚有改进余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矛盾。

1.意识形态教育的单向性与大学生丰富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从党课菜单上看,包括党的光辉历史、党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党员的标准和义务等等,这些课程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和解释力。但是,这些宣传大多数都是单向的,只是把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灌输给青年学生,或蜻蜓点水似的提到大学生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而对于他们诸如自我价值实现、理想追求、思想困惑以及情感慰藉等丰富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往往缺乏主动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亦鲜有让他们及时向党组织沟通、反映的渠道。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等等。对于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大量存在,由于师生双向交流通道的不畅,教师往往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2.意识形态教育的神圣化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矛盾。尽管这几年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有了很多创新的实践,譬如,伴随着跨校区办学,学生园区党建的做法蔚然成风;许多普通党员走上了党课和访谈的前沿,成为学生党员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内容仍然追求崇高、过于高深、较为空洞,教育方式仍然主客分离、缺乏平等、远离行动,严重脱离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态度和疏离。例如,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党课教学不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①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祛魅”,贴近学生的世俗生活,将现实的理想因素与理想的现实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盐”的话,党建工作者必须撷取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话题作为食材,将“盐”融入其中烹制出美味菜肴,才能为大学生选择、接受和喜爱。

3.意识形态教育的强制式与大学生的主体选择之间的矛盾。从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而言,从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之日起,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程式化的轨道,三级培训、二十余道发展程序、枯燥的党内生活(由于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绝大部分时间主要是讨论党员发展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顺应和接受,鲜有理性的价值辨别和判断,多的是功利的目标追求和争取。当前,有关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困惑和争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党建工作中对大学生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培养的忽视,由于缺乏这种能力,一些大学生党员难以在日益复杂的价值冲突面前把持正确的方向,难以在好坏、是非、善恶的分水岭处亮出鲜明的立场,难以在需要其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的话,强制式的灌输教育难辞其咎。简单灌输的方法往往引起青年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其结果是形式化的虚假统一,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实际上在不断下降。思想问题必须用思想的力量和方法解决。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②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改强制式的灌输为渗透性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学生党建工作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现状,为我们根据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进一步完善工作,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能够深入人心,必须经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乃至灌输。无论采取何种宣传教化形式,贯穿其中的不外乎是价值认同、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三个主要层次,取得实效的关键只能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

1.价值认同。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要使他们对其内核——马克思主义确立一种信仰,并将共产主义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这就表现为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目标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是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意识形态教育要解决认同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变革结合起来,勇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解读当今时代和世界形势发展中的新发展、新变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世俗生活和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勤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去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二是始终把“回答当今时代的种种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的立足点。我们的党课既要向学生讲授“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读懂马克思”,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来解释现实,帮助学生“信服马克思”,“懂”是“信”的基础,“信”是“懂”基础上的内化,大学生只有既“懂”且“信”,才能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三是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作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体,既是尊重价值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关怀品质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主要放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上,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所应具有的大众吸引力的建设;高校的党建工作者大都致力于把握党建工作的具体环节,忙于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疏于和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甚至对一些具有思想困惑和价值观念问题的学生存有畏避情绪。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力或者不敢把主体性原则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勇于拆除种种人为划定的“禁区”,敢于触碰大学生思想中的“肿瘤”,乐于并善于和大学生交朋友、话理想、谈志向、辩困惑,在保证党组织权威的前提下,着力营造大学生以平等性的主体姿态来参与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环境和氛围。

2.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党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让他们增进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明晰自身价值追求的目的。一是“以情育情”。以情育情是指依靠师生的言谈举止和内在感染力,在与大学生直接的沟通、交往中引发学生的心理亲近和情感共鸣的方法。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首先影响受教育者的是教育者自身,而不是其所讲的理论和内容。如果我们的党建工作者自己没有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厚感情,在工作中缺乏爱心、热情和感染力,在讲台上不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学生党建工作如果要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着眼于党建工作队伍的培养,提高党建工作者的理想信念、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才能使大学生在接受党组织教育的过程中,在党员师生的影响下,产生积极的情绪变化、情感共鸣,受到正向的意志激励和精神感染,最终达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奉。二是“以境激情”。以境激情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染大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理解和接受抽象道理的一种沟通方法。例如,高校党建活动中组织的寻访谈话、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活动都是以境激情的常用方法。但是,以境激情的关键不是把学生带到某一个特定的地点,而是要善于发掘情境当中的“煽情点”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譬如,在党建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诸如入党宣誓、奏国歌和国际歌等特定的仪式,这些仪式既蕴含了党的理想、宗旨和精神等诸多代码,又表现为一定的场景和程序。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仪式的精神内核,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效果。三是“以文化情”。以文化情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融入人文教化之中,通过文艺给人以影响和感化的一种教育方法。党校的党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党的历史和理论,不应囿于形势和政策这一狭小的视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是以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剔除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意识形态教育就难以实现其目标和价值。党校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聘请具有丰厚学养的党员专家教授为学生开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党课;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的欣赏、评论活动和创造活动,通过文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敬佩、景仰等情感反应,不仅能够提高其人文素养,陶冶其道德情操,丰富其精神生活,更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行为实践。学生党建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应在巩固和完善讲座教育和书本学习这个主阵地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开辟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体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一是党支部作用的发挥。党支部是党员在党内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组织大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开展行为实践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需要着力加强支部建设,不仅使支部成为连接校内校外的重要通道,组织党员参加爱心学校、志愿者、助残扶贫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引导支部适时、深入地进行活动总结,开展党内交流和党员评议,使党支部真正成为铸造优秀大学生党员的熔炉和阵地。二是部门力量的整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走出校园,需要高校组织、人事、研究生处、学生处和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参与、人员交流,把学生党建工作和校际交流、志愿者活动、爱心学校、献血、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表现和本领与党员发展和党内评优结合起来,使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三是长效机制的建设。强化学生党建工作中的行为实践环节,只有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成文的制度规定,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关于学生党员发展、培训、评优等制度需要根据社会行为实践的要求进行修订和调整;另一方面,党建和学生工作部门之间合作、交流的方式、内容、要求和责任等等,也需要有一定的说明和规定。唯有如此,才能在高校真正形成党建工作融入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格局。

注释:

①胡玉芬:《重视党课教学,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第10期。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09页。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职学院

■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党员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党员标准是什么?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正式党员人数减少至3人以下的党支部是否要撤销?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