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建党前期俞秀松对开展工人运动的思想认识
2009-04-01陆米强
陆米强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期,俞秀松为了改造中国社会,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并在实践中对如何开展工人运动有了逐步的思想认识。
一、从俞秀松撰写的《浙江新潮》发刊词,分析他早期对开展工人运动的几种思想认识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俞秀松在浙江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积极开展宣传新思想新思潮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同进步学生创办了《浙江新潮》周刊,并在该刊发刊词中提出了对开展工人运动的一些设想,这些设想反映了俞秀松早期对开展工人运动的初步思想认识。
1919年11月1日,俞秀松在《浙江新潮》周刊发刊词中阐明:“自由、互助、劳动三种条件,都是人类所很喜欢的,很自然的,很有用的;就是人类所最需要的。”“我们不能得自由、互助、劳动的缘故”,就是有“种种束缚、竞争、掠夺的有形(像一切制度)无形(像学说、习惯等)的东西”来妨碍我们。我们要破坏一切“风俗、习惯、宗教、法律的主张”,要打破“政治、经济的制度,家族、国家的组织”,重新来“建设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俞秀松当时认为,只有废除一切“政治、经济的制度”和“家族、国家的组织”,重新建立“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才能够使人类获得“生活的幸福和进化”。俞秀松当时对“自由”的解释是:“只受我良心的支配,不受我以外的种种羁缚”,其意思就是要提倡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他对“互助”的解释是:“人类和人类,你帮我,我帮你,大家帮助,没有彼此的疆界,没有诈虞的行为”,就是要倡导人类道德精神的自然美。他对“劳动”的解释是:“大家都要尽量发展自己的能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去给别人精神物质上需要的东西”,就是强调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人们不做坏事,只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从而使人们都成为善良的好人。①用个人自由和互助劳动的方法来改造社会,这是当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知识界宣扬的一种开展劳工运动的理论。五四运动前后,无政府主义者强调劳动是人类道德精神天生善和美的具体表现,并认为知识青年可以不受任何纪律和法制的约束,通过个人绝对自由的互助劳动运动,就能够在人类实现“正义”、“平等”、“自由”的原则,同时也能够在中国废除剥削制度,消灭强权和阶级。②显然,当时俞秀松也接受了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这种劳工运动的观点。
俞秀松还在《浙江新潮》周刊发刊词中阐明:改造社会的责任应该由劳动者担任,“凡智识阶级里面觉悟的人,应该打破‘智识阶级的观念,投身劳动界中,和劳动者联合一致”,“智识阶级”和“劳动者”联合起来,对内可以增加互助的利益,对外可以用温和或激烈的方法抵抗阻力。③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充分表明了劳工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劳工神圣”的口号也由此在知识界叫响。对此,俞秀松也有同感。因此,他在发刊词中提出了改造社会的责任应该由劳动阶级来担任的观点。俞秀松当时还认为具有思想觉悟的知识分子和劳动者联合起来后,“对外可以用温和或激烈的方法抵抗阻力”,其意思就是用“温和或激烈的方法”来改造社会。俞秀松当时设想“温和的改造社会”的方式是:要依靠青年学生去教育劳动者,“劳动者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识文字的人尚居多数”,因此“教育劳动者实在是他们最重要的责任。”④同时还认为改造社会是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将来由浙江而全国,而全世界,同人等当尽力去做的”。⑤五四运动后,知识界有许多人认为,改造社会“是渐进的,以普及教育作和平的改造运动”,“教育是作改造事业的工具,做解放运动的利器,离开教育便不能讲解放,讲改造,因为教育是万能的”。⑥同时还认为改造社会可以一个地区一个地区逐步地进行改良。因此,俞秀松设想的温和的劳工运动的方法,同当时知识界普遍存在的改良主义的思想认识是一致的。俞秀松在《浙江新潮》发刊词中还提出用“激烈的方法”去改造社会,但他没有阐明用怎样的激烈方法。根据这期《浙江新潮》创刊号转载的日本《赤》杂志上的一幅“社会新路线图”——革命、解放、共产,最终到达BOLSHEVIKI(布尔什维克)的一条路线,⑦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证明,俞秀松当时提出的用“激烈的方法”来改造社会,可能受到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影响,他朦胧地意识到,通过开展工人运动,用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来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俞秀松的这个设想在他1930年1月1日所写的《自传》中得到了印证,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我还无法分清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无政府主义,什么是工会等,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是能拯救人类的东西。”⑧同时也充分印证了当时许多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朦胧向往,瞿秋白在回忆“五四”运动前夕自己的思想状况时提到:当时对于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有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⑨
俞秀松还在《浙江新潮》发刊词中希望“使学生都为劳动者,谋劳动界的大联合”。他认为“等到学生都投身劳动界,那么改造的目的就容易达到”。⑩早在1919年2月20日,李大钊就在北京《晨报》撰写的《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号召青年知识分子以俄罗斯知识分子为榜样,到工农群众中去,向工农群众宣传新的先进思想,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可见,俞秀松当时宣传的青年学生和劳动界大联合的思想,是深受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的。
综上所述,俞秀松当时对开展工人运动的思想认识是:其一,采取无政府主义“自由、互助、劳动”的方法;其二,采用温和“渐进的”、“教育”改良的方式;其三,朦胧地意识到可以用激烈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手段;其四,初步认识到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二、从工读互助团的实践,探析俞秀松对早期开展工人运动的思想认识
1919年12月,王光祈发起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表示支持,并同王光祈一起作为工读互助团的发起人。当时,为了继续寻找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俞秀松和施存统等人经过陈独秀介绍,前往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俞秀松参加工读互助团后,对如何开展工人运动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工读互助团的宗旨是“本着互助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团员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俞秀松极力赞赏这种新生活,认为这是改造社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1919年12月21日,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提到:“20世纪是平民的世纪,是劳力劳心逐算是人,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才能生活……男要真正做人去了!”{11}1920年3月4日,他在《给父母亲和诸弟妹的信》中指出,在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的目的是:“实验我底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的新生活才算完事!”{12}当时,俞秀松认为,工读互助团这种新生活,能够使他自己和青年学生培养成长为劳动者,也能使各个实验新生活的小团体,逐步联合成为大团体,使整个社会变成工读互助团的社会,从而消灭私有制,改变人剥削人的社会状况,达到共产社会大同世界。但是,工读互助团开办不久,困境就出现了。原先募集的经费都用完了,劳动所得入不敷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极差,开办食堂以及做洗衣、印刷、放电影等生意把本钱都赔光。作为团员的学生,思想分歧,感情不合,人心涣散,生活习惯不同。于是,大家都纷纷退团。不到半年,全国各地的工读互助团先后宣告失败。工读互助团的失败,使俞秀松在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认识。1920年3月,他在《给骆致襄的信》中指出:“我们这个团,现在生活非常难以维持,因为现在社会制度的下面,想拿半天劳工所得的工资,万难维持全天的生活费。”“我和存统两人做事,想激进一点,认这个‘工读互助团不是久长之处,所以我们决计就要离开此地,到别的地方去了。”“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这是我本来的志愿),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13}同年4月4日,俞秀松在《给骆致襄的信》中又指出:“我认为我们改造社会的好方法,就是使社会愈闹得厉害愈好,唯恐我们底方法,还不能使这个麻木不仁的社会闹起来呢!”{14}俞秀松已经认识到,脱离现实的社会制度,脱离群众,采用世外桃园式的工读互助劳动运动去改造社会是行不通的。改造社会,不能书生气十足,不能用研究学问的方法,去逐步改良。要做一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用激进的办法去彻底改造社会。
三、从俞秀松参加《星期评论》社工作的实际,试析他对开展工人运动的思想认识
1920年4月,俞秀松经陈独秀介绍,离开北京到上海《星期评论》社担任编辑工作。《星期评论》周刊是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进步刊物,该刊由戴季陶、沈玄庐任主编,参加编辑工作的还有早期杰出的先进知识分子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施存统等人,他们在该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刊登中国和世界开展工人运动的消息,俞秀松当时感到“这里的同志男女大小14人,主张都极彻底,我实在还算不得什么”。{15}他认为这里的同志都具有彻底的革命主张,他深受这些同志的革命思想的感染。
俞秀松在此工作期间,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实现他自己做个革命家的诺言,经戴季陶安排,他决心“离开《星期评论》社,去进工厂,改名换服”{16},一面做工接触工人,观察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一面在工人中间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他在上海厚生铁厂做工近3个月,发觉“中国底工人太苦痛了”,每天要做“十几点的牛马劳动”,“工人底知识和思想太薄弱了”,还存在着陈旧落后的迷信观念和不讲卫生的习惯。这使他认识到,一定要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翻身解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认为在工厂从事工人运动有两种办法:一是“我们提倡劳动运动的人,抛弃他所有一切的事务,先进工厂去做苦工,预备情愿吃几年苦痛,忍做几年马牛生活”,努力学习工作技能,取得工头和大师傅的地位,利用所取得的职权,出来替工人组织团体;二是“我们提倡劳动运动的人,在上海先组织一个‘工人俱乐部”,然后引导工人到俱乐部来,教育启发工人,“改变他们底旧思想,灌输给他们一种新知识”,“然后再组织各种的团体,来实现我们底劳动运动”。他自己倾向于第二种办法。他认为第二种办法可以使自己抽出时间,学习外语和革命理论知识。他感到自己外语基础很差。只有熟悉外文,才能阅读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才能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他感到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革命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展革命理论宣传工作,才能更好地启发教育工人,并有利于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否则,对工人“说什么资本家,什么罢工运动”,“他们是一点不知道的。这样去做,对于劳动运动,丝毫没有效力,我们底位置,早被厂主夺去了。”{17}
由上述可见,俞秀松当时认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必须深入到工人中间,到工厂去广泛开展工人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把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工人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启发工人,不断提高工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得到工人的支持和拥护。这样就能够使自己在工厂站稳脚跟,领导和组织工人建立工会团体,号召工人起来开展各项经济和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先进知识分子在工人中间广泛传播,才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改造中国社会,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期,俞秀松与李中、李启汉一样,都是最早深入到上海工人群众中去开展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俞秀松大约在1920年4月20日至7月20日,共3个月的时间,到上海厚生铁厂一边当工人,一边在工人中间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李中大约在1920年5月至9月,共4个月的时间,到江南造船厂当打铁工人,并联络组织工人,筹建工会组织;李启汉大约在1920年秋至1922年9月初,共两年时间,到沪西和浦东等地,组织工会,领导罢工斗争。俞秀松于1920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之一,同年8月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团中央书记;李中于1920年8月加入中共发起组,并参加青年团组织,协助俞秀松工作;李启汉于1920年9月加入青年团,同时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5月加入中共发起组。上述史实证明,俞秀松入党入团都最早,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也最早。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俞秀松还对开展工人运动的实践及时加以总结,并最终使他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传播到工人运动中去,工人运动才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这样的工人运动才能对改造中国社会起到无与伦比的重大作用。俞秀松早期开展工人运动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也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从事工人运动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俞秀松深入工人群众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将给当代知识青年走成才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提供重要的借鉴。
注释:
①③④⑤⑧⑩{11}{12}{13}{14}{15}{16}{17}《俞秀松纪念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93、194、194、195、230、194、152、153、155—156、157、158、158、117—118页。
②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28页。
⑥《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11月版,第321页。
⑦陈秀萍著:《俞秀松评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3页。
⑨《瞿秋白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0月版,第24页。
作者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管部主任、研究员
■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