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网络聊天室,构建在线视频评课平台

2009-04-01曹兆海张道静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2期

曹兆海 张道静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听评课方式中存在的费时、费力,效果较差问题,提出在虚拟社区中进行听评课,努力改善上述三个问题。通过网络在线评课平台,教师可以实现虚拟出席、真实评课、完善听评课环节,进而提高听评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网络聊天室;新浪UC;网络评课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245-02

近年来,随着课堂观察、有效教学理论的引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与研究课,这些来自课堂一线的专业发展形式客观上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存着不少问题,急需改进。

一、传统现场评课模式的弊端

传统现场评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时间矛盾很突出。其实,这种教研活动就是听两节课然后再评,总的来说听不超过3小时,但是往返路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时间也成为限制教师参加专业发展项目的重要因素之一,非常有限的时间,必然对安排教师培训造成很大的时间安排上的困难”?也验证了这一现象。

2.经济负担很重。现在像语数外这样的学科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就有十几人,光差旅费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再加上,主办学校要招待参加教研活动的领导和来宾,要举办成功的评课活动是挺“烧钱”的。

3.听课很随意、粗放。传统的评课活动基本是自带听课记录直接入课堂,听前没有分工,听课内容程式化,一切跟着“感觉”走的形态。没有意识到课堂观察是有组织的团体行为,而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快,一个复杂的环境,它具有多层性、同时性、即时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结果造成观察不全面,记录不完整,理解不深刻,会严重影响到后期的评课。

4.评课很“务虚”。中国人爱面子,许多人都深谙此理。在听课评课时,喜欢说好话,少提甚至少提批评,甚至取悦取授课者与学校,没有实事求是,更没有起“唤醒”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当听评课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后,一般都会有所触动,有所思。但是,由于知识、阅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反思的效果差异相当显著。如果在听课堂的过程中,充分发掘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积极思考,奉献各自的智慧与经验,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协商,分享各人的体验与思考,对于个人和群体的成长定会相得益彰。

5.环节不齐全,程序不完整。常规评课活动由听课、评课两个环节组成。实际一个完整评课过程应该包括体现分析性的说课、体现预设性的教学设计展示、体现课堂的生成性的课堂观察、体现课堂反思建构分享的课后评课,还有体现建构生成的课后教学设计。

6.人数太多,破坏了课堂气氛。试想像语数外学科,几十名评课教师和五六十学生同挤一个教室,人数多,空气污浊,哪有心思听课。许多课不得不到阶梯教室、会议室进行,这样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策略、媒体、方法的选择,也影响了教学的原生态氛围,给学生与授课教师会添加心理压力,许多授课教师在上完课之后都是太汗淋漓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研活动没有很好地解决教研与课务的矛盾、教研活动太务虚和花费太高,也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其实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与文化因素。

二、信息技术发展使网络评课成为可能

1.即时交互、流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观看成为现实。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中学甚至小学都能通过百兆或千兆的带宽接入互联网。新浪UC,简称UC,一款实时的聊天软件,支持语音、视频聊天、截图、群和好友管理功能,深得广大爱好网络交流者的喜欢与厚爱。

2.在线已成为一种工作状态。QQ、UC是两款常用的即时沟通的社会性软件。教师与教师、领导、家长和学生通过其进行信息交流成为一种工作方式。

所以,不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还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都已达到运用网络评课平台的要求。

三、网络评课的逻辑结构与新浪UC的相关操作

1.评课平台的逻辑拓扑图:

本结构中,在教学场所处可以设置两部摄像机并标号,拍摄视频信息,以方便直播的切换;通过二路音频信道传输音频;在聊天室可以同时使用二路视频信号,但是为了防止音频间的干扰,只需要使用一路音频,另一个路音频信号备用。听评课教师与专家通过网络接入聊天室。

2.UC软件的下载安装ID申请与相应设置。参预活动的教师与领导可以到www.51uc.com上去下载2008版UCBeta版,并安装。初次运行UC时,在单击对话框的“申请新号码”标签,按照屏幕提示要求填写相关信息进行注册即可,成功后,系统会提示新号码,这个号码是用户上UC的ID,要牢记。

在进入系统后,对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和音视频进行相关的配置,方法与QQ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端要先用USB或1394连接线将摄像机与电脑连起来,安装摄像机的驱动程序,将摄像机的功能设置成camera模式。视频源选择为摄像机,并设置速度优先即可。

3.建立组——实现评课教师的组织管理;申请房间,建立评课的虚拟空间。成功的网络教研需参与者的准时出席,及时参加研讨活动。成立组,便于评课活动方进行相应的管理与操作。其次,申请房间。房间是评课活动的空间,没有房间,这种网络评课就无法进行。为使房间拥有较高的带宽,建议申请电信的房间。

4.教学端配置:教学端的配置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需要对教室物理环境加以控制,拍摄者要懂得摄像的技巧,注意重点突出。为了全面、可靠地反映教学情况可以用两部以上摄像机分布在不同的机位,同时工作,防止一台机器发生故障导致评课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发生。

5.麦序管理。在UC中,麦序管理,即发言次序管理。可以实现发言顺序的前移、后移、取消或获得功能,也可以实现发言的时间长度管理。在二视频房间可以两个发言人同一麦序,三视频房间可以实现三个发言人同一麦序,可以满足评课需要。麦序管理可以解决评堂过程中的“一言堂”问题。

四、网络评课的实施环节

构建合理而完善的网络听评课流程,是实施有效听评课的关键。依据学习循环的有关理论,笔者构建一个网络听评课的流程如下:

1.授课者教学设计材料发布——有效了解教学“路线图”。网络评课,摄像者需要清楚上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与师生互动方式,做好拍摄的准备。为了保证课程的生成性展示,摄像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网络评课,毕竟跟亲临现场听课在信息接收上还会有些差异,所以授课者需教学设计材料共享,以使评课的教师、专家们对教学活动有个比较清晰的预期。

2.授课者说课——有效了解教学决策制定的过程。课前说课,可以听评课者理解授课者教育教学理念,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策略的制定、师生互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全面了解授课者的教学决策过程。

3.教学环境预拍、播放——管窥授课者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学环境的需要也不相同。另外,如果教学需要用光学投影仪也需要对教室的光线加以控制以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环境的预拍与播放,了解师生间的互动、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学策略等内容。

以上三个环节,称为了解课堂教学的预设性阶段,可以了解授课者在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与教材处理、教学目标、内容、媒体与技术等方面的思考,着重体现对教学的预设性。同时,为了有效评价课堂教学,需要开发相应的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单等观察记录工具。

4.课堂教学直播,评课教师观察记录课堂——预热评课氛围。评课者通过对视频来了解教学活动的进行。可以放视频放大、缩小、照像、录像等功能教学过程音视频信息进行存储与记录。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并对其进行记录,是成功实现听评课的关键一步。这是第一手资料,也是评课的依据。通过运用各种量表、记录单、分析软件实现对课堂教学信息的动态采集记录、处理、分析、生成。

5.评课——促进教学有效反思。听课,只是评课的一个环节。评课,则是听课教师与授课者、评课教师之间、学科教学专家之间的互动,具有启发性、生成性的特点,有利意义的生成与制定。由于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评课教师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可以说出真话,实话。评课,其本质是案例教学。案例是发生在评课者周围,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可操作性,促进了教师作为学习者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针对教学问题进质疑、探讨、建构与协商的过程。

6.教学设计/行动体验——促进教师知识生成提升教学能力。为了提升教学设计水平,依据评课的内容,要求每个教师写一个同题的教学设计,体验一下授课者的心路历程,以免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痛”。通过教学设计活动,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科学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更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学设计来检验评估本次听评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五、网络评课的益处

1.化解了时间矛盾。教学工作不同于社会的其他工种,因为教师的工作只有教师本人才能完成,不管其他工作需要占用了多少时间,但是他总得花时间再把时间找回来,给学生们一个交代,教师在听课评课听总是有种心挂两地的境况。网络评课可较少地占用教师的上课时间,部分化解教学与教研的时间冲突。传统的听评课,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即“过了这个村,再也找不到这个店”。而网络听评课虽然也有较强的同步性,但是异步性也可以有的,因为聊天室中的聊天文字内容具有可复制性、视频、音频具有可录性,只要将聊天记录和音频、视频复制到网络上即可实现VOD点播。

2.充分利用了时间。传统的听课评课时间主要花费在来回的路上、同学朋友间的寒喧,还有迎来送往上,真正用在听课、评课、教学设计环节的时间并不多。网络听评课是一个多线程的工作方式:听课、评课、讨论同时进行,讨论的内容用文本,以匿名的方式广播,避免了面对面批判的尴尬,从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完善了评课的环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评完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一些理念、操作程序,这只是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应用的蓝图,但能否学到的新知识、技能、方法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通过网络评课分享观点,生成意义,形成共识,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进行一个教学设计,从而丰富了评课的实施环节,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清著.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版).

[2]皮连生著.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

作者简介:曹兆海,男,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面向信息化的教师教育;张道静,女,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