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感受经济萧条
2009-04-01
本报赴英国特派记者 周德武
对伦敦的第一印象就是天气变化快。记者乘坐的飞机在希思罗机场上空准备降落时还是晴天丽日,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舷窗上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雨点。伦敦的天气就像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样变幻莫测,深不见底。
记者此次伦敦峰会采访的第一站是美国驻英国大使馆,据说奥巴马将下榻这里,并在此会见多国领导人。汽车围着伦敦摄政公园打转转,丛林中掩映着一幢别墅,那就是美国驻英国大使馆官邸。英国人把这么好的地方让给美国人,看得出来,他们当年的确把美国人当成了特殊伙伴。为了显示东道国的殷勤,别墅外的马路刚被重新铺上了沥青。也许是周围人烟稀少、环境幽静、地势平坦空旷、易于被警方控制等原因,这里被美国的安保部门视为奥巴马落脚的首选之地。
记者把车靠在路边,在这幢建筑物前留了个影。马路两头已处于半封闭状态,汽车禁止通行,官邸大门紧闭,一家英国安保公司在紧张地施工。他们运来几十个大铁墩,比在美国常见的防暴水泥墩不知要结实多少倍。我顺手拎拎联结大铁墩的小零件,没想到它居然纹丝不动。除非是坦克,估计所有的汽车与这些铁墩相撞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我们到达时,两道防线已安装完毕,接下来还要安装第三道、第四道防线。
准备离开时,一辆警车呼啸而来,两个警察荷枪实弹跳下车,挡住记者的去路,要检查证件。其中一个警察说,你们刚才对准这个建筑物拍照,有人报了警,必须对你们展开调查。由于还没领到伦敦峰会的采访证,除了护照,身上没什么能证明我们的记者身份。不过,听了我们的解释,他们也觉得顺理成章,作为中国记者,拍一张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奥巴马的可能会见地点的照片,也是职业需要。在盘问了一堆问题、登记护照号码并检查了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后,两位警察才肯让记者离开。其实,这里根本没有竖立“不让拍照”的警示牌,但想想英美当前的反恐处境,警察的神经兮兮也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