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退役士兵工作安置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2009-04-01李玉华
李玉华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退役士兵安置一直沿用指令性办法,由政府直接派遣岗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安置模式。随着社会变迁,该模式的制度能量已经释放完毕,制度执行已经陷入重重困境。文章认为,走出困境,实现妥善安置目标,必须实现双重转型,即城乡一体化转型和货币安置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公共财政制度对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建构与运用。
关键词:退役士兵;兵役法;就业安置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107-02
内蒙古是国家兵员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接收安置退役士兵任务较重的地域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安排工作没岗位、自谋职业没经费”的矛盾日益突出,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已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给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退役士兵安置遇到严重困难
经调查了解,现阶段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是接收部门摇头,各级政府挠头,安置部门皱眉头的局面。主要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企业职工下岗,安置主渠道萎缩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县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步伐加速,大中型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县市属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几乎都变成了非国有经济单位。大批职工下岗、放假。退役士兵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其安置走向可想而知。
(二)地方机构无法安置退役士兵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无法承担退役士兵安置任务。
(三)乡镇撤并,堵塞了农村非农户口退役士兵的安置渠道
2001年作为乡村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全省开展了撤并乡镇工作,与过去相比,全省乡镇数由1211个,减少到944个,减幅为22%。过去乡镇非农户口入伍的退役士兵基本都由乡镇接收安置,现在乡镇撤并后,多余人员分流,已无力承担退役士兵安置任务。
(四)中、省直单位拒收、拖收现象严重
中、省直单位中,一方面,经济效益好,要求去的人多。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也面临着减员增效或定岗定编、主、副业分离,人员分流。由于这些单位专业化程度高,要求人才素质高,用人自主性强,
(五)市、县人民政府已无力承担安置退役士兵的职能
《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和《兵役法》规定,安置工作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长期以来,我省每年度的退役士兵安置任务,都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系统分配,包干到辖区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进行指令性安排工作。应该说,20世纪80年代,从总体上来看,每年都较好地完成了退役士兵安置任务。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退役士兵安置一年难于一年。各级政府虽然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甚至采取强制性的办法,许多地方把这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尽管如此,有的退役士兵还是迟迟分不出去。
(六)地方政府拿不出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的一次性经济补助费
《兵役法》第56条、第58条规定,“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志愿兵“自愿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或者自谋职业的给予鼓励,由当地人民政府增发安家补助费”。目前,我区在全国还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各县市的财政大多数收不抵支,无力支付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一次性经济补助费。
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现在的退役士兵安置难,不是工作问题,也不是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体制转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科技进步大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
(一)安置对象数量增多,没有安置退役士兵的位置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转轨改制,优化组合,减员增效,国有大中型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小型国有企业关、停、并、转。过去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主渠道国有企业越来越少。
(二)安置计划的指令性与现行用工制度改革的矛盾十分突出
劳动力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正在逐步发育和完善,劳动力配置方式正朝市场化方向发展,各类单位劳动用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主行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由政府计划调配,而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自己决定,企业在用人用工制度上享有高度自主权。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今后企业自主权的空间将更大。因而由政府主导下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政府“计划指令”与“用工自主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三)城乡退役士兵安置办法不一致,造成城镇适龄青年征集比例超标,安置压力大
十几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城镇退役士兵仍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负责包干安排工作的办法,这是几年来各地征兵城乡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家计划招工取消,使大批城镇青年失去直接就业机会,所以很多人都想通过参军入伍的渠道达到“曲线就业”的目的和获得国家正式职工的待遇。这就造成了大量城镇青年的“参军热”,致使非农青年顶替农村青年应征入伍的人数越来越多。
(四)退役士兵择业观念陈旧、素质低,缺乏就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最终要通过市场就业来完成。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本身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而退役士兵专业知识、年龄结构无法与大中专毕业学生相比,基本专业技能与社会知识并不比下岗职工占优势,因而面向市场竞争起点低。另一方面,退役士兵过低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安置工作的障碍。
(五)安置法律、法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安置法规的滞后,对安置工作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调查表明,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沿袭下来的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不但可操作性越来越差,而且对退役士兵的保障作用也不断减弱。虽然从国务院到各地政府每年都有局部的调整、采取一些新措施,但仍不能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六)全民国防观念拥军意识有所淡化
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参军入伍,保卫国防一向是很光荣的,各单位都把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当作稳定军心,巩固国防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但近年来,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社会上部分人的国防拥军意识观念有所淡化,一些单位领导总认为接收安置退役士兵是额外负担,舆论导向不力,安置环境不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沿着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指令性安置老路走,越走越艰难,困境重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17年了,原体制安置模式的制度效能已经发挥殆尽,必须转变为货币安置为主,辅之重点对象岗位安置的新型安置模式,否则旧模式难以为继又滋生许多社会问题。实行货币安置,有利于政府实现均等化的安置目标,从制度源头化解了系统统配指令性安置的困境:
1.尊重了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不再被强制使用有可能令其不满意的劳动力,从宏观层面呼应了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安置对象群体实现了就业起点公平的目标,其父母工作单位和家庭社会资本作为先赋条件无法搭入政府安置行为制造不公平,彼此一视同仁地领取就业一次性补助金;
3.解决了农业户籍士兵安置制度文本与制度落实“两张皮”现象,解决了城乡退役士兵同步退伍、不同标准安置的问题,从而一举解决了城乡二元安置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4.政府安置岗位的巨大压力被释放了,安置对象就业需求的矛盾从政府移开,转向劳动力市场,只有当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政府才出面解决,使得政府管理“放活”了,从劳动力市场的“运动员”旧角色正确归位到“守夜人”和“裁判员”的应有位置;
5.帮助安置对象彻底摒弃依赖性就业观,通过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就业期望值从政府移开,转向个人能力;
6.安置对象的父母亲单位不再影响安置工作,使得发挥个人专长和自主选择劳动场所成为现实;
7.安置对象家庭的社会资本无法渗入政府安置行为,克服了裙带主义;
8.有利于消除社会分化带来的岗位非均质化矛盾,用统一的经济补偿办法消解了由此带来的相对剥夺感。
可见,这八点构成了推行货币化安置改革的必要条件,实行货币安置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而且还产生了新的制度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