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群众文化的多样性浅谈
2009-04-01张春雷
摘要:自我享用,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也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基本动力。群众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后需要以自我娱乐实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人们的文化活动被这些需要所驱使,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继而产生属于群众文化范畴的行动,以获得自身的满足。
关键词:晋北地区;群众文化;广场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K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081-02
群众文化是自觉自愿并与一定的文化群体发生关系的。它的基本群体无论在家庭、邻里、工作班组、地域或民族中,没有个体自我参与基础上的集合,没有与他人的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群众文化这一社会历史现象。自我开发,是人们自我参与群众文化的手段之一。
一、晋北地区近年来群众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一是节庆文化活动已成为城乡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在春节、元宵、重阳等重大传统节日、“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以及重大事件的纪念日期间,都要相应举行灯会、古会、庙会、歌咏比赛、体育舞蹈、民间秧歌会,做彩车、舞龙灯、跑旱船、耍社火、演大戏、唱民歌以及开展传统民俗、民间文化展览、传统民间技艺展示等活动。仅忻州市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达5000余场,参与群众达300万人次。
二是社区文化活动已成为城市基层文化活动的主体。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现已有逐步向冬季农闲、工闲时段延伸趋势),是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活跃时期。每年开展系列活动平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达5000余项,参与群众达200万人次。
三是田园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论是每年开展的“文化三下乡”等文化活动,不同规模的秧歌、吹打乐、书法摄影、现代民间绘画、挠羊、民歌演唱、戏曲擂台赛、民间手工技艺比赛,还是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农民文化名人等,都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四是广场文化活动深入人心。文化广场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极强的娱乐性,鲜明的时代性,并以其大众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到广大群众,在广场文化建设及活动上已基本达到共识,都已把广场作为丰富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发展,并逐步使文化广场上升为政府行为。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一)群众文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在农村群众文化人才包括乡镇和村居的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文艺爱好者。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一方面文化站和村居中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业务人员,对农村群众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开阔,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往往群众对某一类文化活动有热情、有需求后,却找不到相关人才进行培训和指导,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二)整体能力不强的外延性问题
表现为工作领域、服务范围和适应能力的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与思想意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有直接的关系。工作领域传统化,大多数群众文化单位每年只是举办几场指令性、示范性的节假日广场文艺演出、文艺比赛或评奖活动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有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去开辟更广阔的工作领域。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能,实现形式多种多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原有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三)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意识相对薄弱,参与度不高
认同意识是凝聚农村群众人心的基础性前提。然而,由于历史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文化事业的参与热情不高,从而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三、走多样化道路发展晋北群众文化
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为此,我们要按照“因地制宜、统一服务、分级管理、群众参与”的原则,围绕新农村建设,坚持公益性服务,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大力推广个性服务、流动服务,做到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化。
(一)把实施共享工程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共享工程信息量大、传播便捷的优势,把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积极引导群众文化爱好者登陆文化共享工程网站,针对一些能够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课件,进行网上辅导,把共享工程与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文化下乡活动及老年、青少年文化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程的效能和作用。
(二)把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覆盖全村的有线电视建设相结合
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通过卫星将数字化文化信息传输到了群众身边,实现了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怎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资源的整体利用率?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共享文化资源?服务站点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首先,站点工作人员想到本村拥有丰富的有线服务经验,何不让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信息切入有线电视网络呢?最大的难点就是怎样使共享工程接收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有线电视使用的视频信号,怎样改变输出的端口,怎样与有线闭路的成功对接。针对这些难点,工作人员先后请教了多名这方面的技术人才,经过一次次的试验,定做了一台能够将数字信号以视频信号转换的信号转换器,利用频道切换机和调制解调器将共享工程的丰富资源成功地切入到了有线电视发射机中,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播放到了每家每户,开辟了共享工程的一条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实现了把先进文化送到群众炕头的“户户通,全覆盖”目标。
(三)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促进“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继续支持“送戏下乡”(流动舞台车)项目,满足农村老中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实现传统地方戏曲“活态”保护目标与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二合一。调查显示,“送戏下乡”受到基层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的普遍欢迎。在与基层群众和文化干部座谈时发现,公共财政支持的“舞台流动车”项目更是基层关注的热点话题。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送戏下乡”(流动舞台车)项目的支持力度。农村的许多文化观念是依靠国家力量从上而下向农村社会强行“植入”的,主要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改造和替代,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单靠国家力量从外面强制“植入”乡村社会的精英文化观念,难以在农村社会中植根、发育、开花、结果,是一种“无根”的文化。一旦国家力量从农村社会中撤出,这种“无根”文化就会凋谢。因此,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这是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支持农村群众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引导地方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培训项目,真正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四、结语
先进的群众文化是普及科普知识,提高文明素养遏制不良文化蔓延,纯洁社会道德风气充实民众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实现沟通了解,促成共识与凝聚力的主要途径。发展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美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机制与形式创新[J].老区建设,2008,(4).
[2]梁天明.群众文化研究创新之作.中国文化报,2008.
作者简介:张春雷(1966- ),男,天津人,山西省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群文馆员,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