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春风化雨》中主流和个体的矛盾表现
2009-04-01李静李瑾高英
李 静 李 瑾 高 英
摘要《春风化雨》以传统的威尔顿学院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顽皮淘气、充满激情的学生们在才华洋溢、卓尔不群的基廷老师的引领下,追逐梦想,畅想未来,在与现实和学校的反抗中成长的故事。影片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主流和个体的矛盾,本文从三方面来分析这种主流与个体之间的矛盾表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保守和创新之间的矛盾、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主流,个体,矛盾
影片《春风化雨》—开始,镜头语言就预示着大量矛盾的出现:高耸肃穆的英式建筑对比着开阔辽远的自然风光,古板老成的老师们对比着稚嫩懵懂的新生,学生们恭顺的态度与他们眼中灵动跳脱的神情暗相对比。寥寥数笔,几个表面苍白、沉默、懦弱的人物,就以鲜明的形象拓展影片的空间:胆大妄为的查理眼中跳跃着挚友海尔纳的光芒;成绩优秀、顺从父母的尼尔又满怀激情,真诚宽容。如此鲜活的青春却被灌输着数学、拉丁文,直到一位基廷老师的出现,他们的激情才得到释放。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揭示教育中主流与个体之间的强烈矛盾。名望很高的威尔顿学院,诺伦校长以及以尼尔父母为代表的家长们站在了教育主流的一方,教育主流指的是当时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只要把孩子们送进大学,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诺伦校长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教育的惟一目的。绚丽脱俗的基廷老师和青春荡漾的孩子们则从不同层面上代表了个体。这些阳光般灿烂的形象蔑视权威,追求理想,试图打破传统,逆流而上。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这种主流与个体之间的矛盾表现。
一、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威严的威尔顿学院,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学府。这个学校的校旨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开场时的学校就像一个工厂,一部机器,把学生们看做是聚到一起的一些人,毫无热度和感情色彩。其功能就是将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品,会一字不漏地背校规,制度让你往东,你绝不往西,那你就是个好学生,有前途。在这种气氛下,观众可以感觉到强大的威慑力及无比的压抑感。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污秽。这说明在他们心目中,学校好比一个地狱。这里的生活枯燥,模式化,理想和自由被禁锢。此时,他们的生活好像处于黑暗之中,内心里有为理想反抗现实的意愿和潜力。所以,基廷老师的出现就仿佛是他们黑暗中的灯塔,使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在老师的引导下,这群年轻人对生活、对自己都有了更新的认识:尼尔发掘出他的理想,诺克斯向克丽丝表白了感情,连一向对自己没信心的托德也在基廷老师的“强制”下迸发出浑然天成的诗句。从此,阳光般灿烂的青春开始生气勃勃地绽放。
二、保守和创新之间的矛盾
威尔顿学院的传统教育与学生的理想存在着多大的距离?教育是在继承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还是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这一矛盾在基廷老师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位卓尔不群的老师将影片中的矛盾推向了高潮。他没有像学校里的其他老师那样墨守成规。在他的课堂里,观众发现的是大胆创新,是对传统的藐视和忽略。他鼓励学生撕掉教科书、热血沸腾地跟学生踢球、站到讲桌上重新眺望世界…“他教会学生置疑一切权威、寻找自己的声音、感知人生的真谛,他释放了年轻人的青春和智慧,他呼唤真正的自由和自我,他开启-了学生最远大的梦想。同时他又教给他们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方法一当查理公然对抗校规时,基廷告诉他这样是愚蠢的,必须学会融入社会,当尼尔问他如果父亲无法接受自己的理想时该怎么办,基廷告诉他那就等毕业后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所有这些革新的理念和学校里严肃、严谨的治学是相对立的。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完成家长的希望,用机械和呆板去帮助学生们实现他们模式化的未来。所以虽然基廷老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会受到学校的推崇。在现实世界中,他最终不能被传统的教育所容纳而在争斗中成为失败者。
三、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常常是对立的,因为父母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的,而孩子却常常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一矛盾在影片中尤其体现在了尼尔的家庭中。尼尔的父母是家长的代表,受到当时社会教育主流思想的影响。父亲为儿子设计好了生活的道路,沿着这条路走,尼尔可以收获事业、金钱,这是现实社会中安全而幸福的道路,也是所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尼尔成绩优越、顺从父母,但又有背叛的一面。在他的内心,更重要的是诗歌、理想、激情。这些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自由。在安全与自由之间,尼尔用结束生命的方式选择了自由,同时他也成为与主流抗争的牺牲品,这使得整部影片由喜转悲。悲剧的发生也暗示着教育改革的艰辛。打破世俗,必定要付出代价!
影片《春风化雨》从头到尾都被一层层的矛盾侵袭着。无论是代表主流的学校、家长、老师,还是代表个体的基廷与学生们,都是这个现实社会和制度的受害者。在社会主流价值面前,有几个人可以逆流而上,特立独行?虽然当森林里出现分叉的两条路时,总会有人愿意选择走人少的那条。美国影星乌比。戈德堡曾说“拒绝改变,变得与大众一致并没有错,但拒绝与大众一致是条漫长的路。”通往天堂的往往是地狱之旅。影片最后以托德为代表的孩子们跳到桌子上呼喊着“O Captain!My Captain!”目送着基廷老师离开,观众们从那一双双青春的眸子中看到了些许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