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回归
2009-04-01马兰
马 兰
远离了《集结号》的战火硝烟,抛却了《夜宴》的华美古装,继《天下无贼》后相隔四年,冯小刚带着他的冯氏喜剧标签的《非诚勿扰》温情地回归了贺岁剧市场,宛如苍茫冬色中的一盏暖茶,飘散缕缕温馨。
有人说冯小刚的电影永远站在普通百姓一边,向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开炮。的确,电影应该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折射。冯氏喜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其在朴素平实的剧情中。把对平凡生活中个人琐事的无奈和感慨透过电影对社会或含蓄或直接地进行批判与调侃。这一风格贯穿冯小刚一系列的贺岁剧,《甲方乙方》折射出90年代末经济刚刚繁荣时期,人们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虚空迷茫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反差。《不见不散》讨论了当时出国留学热潮背后人们的情感纠葛。《没完没了》针对当前商品社会的诚信危机进行了拷问。这三部被称为平民喜剧的影片中,冯氏幽默的喜剧外衣下。隐藏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让观众在大笑之余内心有所触动。《非诚勿扰》也是一部揭示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影片,映射了当下城市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和生存焦虑,经典的冯氏喜剧风格加上浪漫爱情元素,自然引来观众无数的笑声。
《非诚勿扰》的故事并不复杂。暴富后的中年海归秦奋刊发的一则征婚启事,引来众多相亲对象,幽默搞笑的故事就发生在一次次相亲过程中。几经周折,秦奋和空姐梁笑笑终成眷属。情节略显老套的影片中,冯氏幽默在故事前半段发挥得淋漓尽致。范伟(饰风投者)“卖拐”式的憨直幽默,葛优(饰秦奋)相亲时的妙语诙谐。几乎涵盖了当今的流行语汇,冯氏幽默对白比比皆是。但进入到故事后半段,幽默诙谐中夹杂了淡淡的忧伤,为情所困的秦粱二人在北海道经历的一次情感的涅槃重生。这样的重生其实也是现代人对于喧嚣沉重的现实生活的逃避。重生之后,秦奋找到的不只是爱情,还有友情和希望,片尾处邬桑动情的哭泣该是对现代商业社会中友情需求的注脚吧。
虽然《非诚勿扰》贴上了冯氏喜剧标签,赢得了上映19天票房突破3亿元的骄人战绩。但回味这部影片,我们能发现它与其他冯氏喜剧的不同。这部电影在喜剧的外壳下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失落甚至绝望的氛围,直到最终秦梁二人的深情相依,淡淡的温馨才悄然弥漫开来。这使我们联想到冯小刚的《大撒把》《永失我爱》和《一声叹息》,这些影片从现代都市人情感的角度,挖掘现代社会都市男女面对情感时的困惑和无奈。《非诚勿扰》在幽默搞笑的冯氏标签下,把希望与绝望、喜剧与优雅完美重叠在一起,使得影片既“幽默又明媚”。既“风趣又忧伤”。北海道之旅是影片情感基调的转折点,在后半段的叙述中,我们能真切体会到人到中年的冯小刚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无奈,秦奋的感慨更多的是历尽沧桑的冯小刚对于人生的感悟。因此有人说《非诚勿扰》是冯小刚对自己的中年情怀做了一次略带伤感的回顾和梳理,而秦奋则是传达这份感悟的一个影像符号。夜入四姐妹居酒屋折射了他对岁月老去的怅惘,搞笑的教堂忏悔背后表现出他勇于直面自己的一面,而这样的直面和剖析不也是我们每一个忙碌于喧嚣世界的人都需要的吗?影片接近尾声时,秦奋在车里和旧日好友邬桑道别。为了表示感谢他把一个装着钱的信封交给邬桑,说:“你就收下吧,我现在不缺钱。我现在最缺的是朋友。以前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都各奔东西了。这些年一个人感觉特别孤单,总是会想起你们,想念朋友,想念过去在一起的日子。”声音哽咽的秦奋下车后头也没回地挥手和邬桑道别。孤单地驾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的邬桑,把车停在路边失声哭泣。这一看似突兀的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耐人寻味。邬桑的哭泣既是对好友的依依惜别,又是冯小刚对商业社会里友情缺失的一种无奈和悲凉吧。这种笑中带泪的叙述方式更是冯小刚作为一个成熟导演对于人生的深刻的感悟和思考,电影则是冯小刚作为一个导演对于社会普通人甚至边缘人的真诚关注和表达。
2008年初的雪灾、汶川地震、毒奶粉事件以及金融危机,为这个不寻常的年份增加了几分沉重和苍凉。在这个多事之秋,人们的心灵是压抑的惶惑的甚至灰色的。基于对平民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直觉感受,习惯于以电影表现现实的冯小刚在他的影片中自然要涉及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困境和无奈。谈到剧本创作时,冯小刚说:“我也觉得经历了雪灾、地震和金融危机之后,观众心情有点灰,他们需要看喜剧,这是一个特简单的目的。”“我不仅想让《非诚勿扰》为观众带来欢乐,而且根据目前的大环境对内容作出调整,让它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并设计了一个光明的结尾,让观众通过影片看到些希望。”基于这样的愿望,冯小刚在片尾用股市飘红给这部有些忧伤的影片添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非诚勿扰》用冯氏的幽默调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友谊和希望的故事。在这个充满寒意的岁末,宛如一盏暖茶,让我们在带泪的微笑中品味流逝的岁月,抚慰疲倦的心灵。《非诚勿扰》不仅仅是导演冯小刚电影创作上的一次温情的回归,也是我们这些长久淹没在喧嚣生活中的普通人疲倦心灵的一次温情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