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小刚的“大众”电影之路

2009-04-01佗鹏莺

电影文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冯小刚小人物大众

佗鹏莺

冯小刚说:我的电影,那都是我的娃呀,我最想拍的电影,就是观众多的电影。拍电影不能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我走了一条为大众拍电影之路。自1994年正式执导电影开始,冯小刚已经拍摄了近15部电影作品。自诩为“中国电影殿外人”的冯小刚,执著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坚信“该改变的不是我”,我要走一条大众电影之路。

大众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大众化的电影模式,好莱坞把它称之为“类型片”,香港电影界称之为“商业电影”。它有着普遍吸引力的标准化故事情节,表现具有广泛文化意义的人物、背景和复杂的场面。一方面简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简单易懂。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单一的事件,使故事丰满。冯小刚电影在经过《甲方乙方》《一声叹息》到《大腕》《集结号》甚至刚刚上市的《非诚勿扰》,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类型化艺术风格:大众化电影风格。

一、大众题材

在20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把对自身生存权利的要求转向了日常生活的物质享受和消费冲动。大众文化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春风悄然兴起。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电影领域也不例外,大量的影片纷纷放弃了对文化价值的探讨,对精神内核的发掘,转而把镜头对准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里里外外,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为表现的对象和描述的中心。在这种社会观念和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冯小刚电影始终聚焦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忙忙碌碌的平常人与复杂多变的生活事,似乎总是冯小刚用摄影机不停地捕捉与追逐的对象。

冯小刚的电影真正走近人心,我想应该是从《大撒把》(编剧)开始的,虽然之后有杳无音信的五年沉寂,但冯小刚的“大众”路线已小荷初露。直到《甲方乙方》的广泛认知。冯小刚电影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相对定型化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就连围绕在他们周围的角色也没有一位达官显贵。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平静地生活着。但他们大多有着中国传统的江湖义气,心地善良、生活处境却较艰难、性格深沉、生活态度乐观、乐于助人、语言幽默、爱贫嘴会贫嘴,是有着我们十分熟悉的小_聪明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人物形象本身摆脱不了艺术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作家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立足点扎在了中国普通百姓之中,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普通观众们熟悉和亲身感受到的,接受他们似乎就等同于接受生活本身,这些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在影片中讲述着如同观众自我的生活故事,有烦恼、悲苦,有快乐、喜悦,有挣扎、斗争,有责任、良心,亲切自然,因而这些小人物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深受喜爱。

影片讲述的故事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如《大撒把》的留守男女、《甲方乙方》帮小人物圆梦、《一声叹息》的婚外恋、《天下无贼》的民工与小偷、《集结号》退伍老兵、《非诚勿扰》的海归相亲等等。

二、大众情感

看完了《梅兰芳》之后紧接着再看《非诚勿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虽然二者在题材、风格、思想等任何方面都没有可比较的标准,但心理上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比较的结果。或许这就是冯小刚电影的魅力所在吧!《非诚勿扰》是冯小刚放弃《贵族》之后于2008年五六月份写的,他称这是为了响应观众的观影需求,“很多观众朋友都说喜欢我的喜剧,问我能不能再弄一个。我也觉得经历了雪灾、地震和金融危机之后,观众心情有点灰,他们需要看喜剧,这是一个特简单的目的。”这虽是一个简单的理由,却道出了冯小刚电影的动人之处:一直关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最本质的变化与要求。从“广告招商”的《大腕》到“谨以此片与全体手机持有者共勉”的《手机》,从“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集结号》到“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的《非诚勿扰》。每一个故事的勾画都紧扣着那一时刻观众的情感,冯小刚电影背景一直没有离开小人物与小人物的生活,源于生活,扎根生活,但又在社会现实中反思生活、温暖生活。这种特点,甚至可以追溯到他早期的电影。悖于那些单纯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和场面宏大的作品,使人回味无穷,过目难忘。

三、大众叙事

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方式大多采用一种散文意味的抒情方式,这是许多人引以诟病之处。认为过于破碎、松散。其实冯小刚电影并不刻意强调故事的连贯性,反而是信手拈来的小品段子式的散文化组合,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用一根主线串起不同人物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这就使影片显得很有立体感,而非人们熟识的流线型结构。如影片《非诚勿扰》,海归秦奋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兜售分歧终端机,随之便穿梭于九段相亲中,奔走在北京到海南再到杭州然后北海道的路上。影片叙述中偶尔间或会出现一些看似与剧情毫无相关的情节,如秦奋打羽毛球,更甚至抛开秦奋而单独渲染的邬桑痛哭。它们都好似一个个风格鲜明的单独个体,抒情指向明确的小品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加以间离,使观众的审美印象变得细腻、丰富,在片段的审美基础上完整,这就使得影片有了线形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魅力。

四、大众话语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做人要厚道”

“有组织,无纪律”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些冯氏台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话语中的一部分了吧!冯小刚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台词好玩,它把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使台词成为影片中不逊于视觉与情节的一大突出要素。一方面,冯氏台词经常会利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类型经典场面,运用戏剧性的复制、抽象与拼贴手法,把一些固定意义的语言放置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氛围中,使它产生新意。在《天下无贼》中,黎叔慨叹“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一个出没于江湖的老贼竟出口成章,用典雅的古典诗词恰如其分地表露自己爱才惜才的心理,以及无法得到“20世纪最贵人才”的惋惜之情,使我们在瞠目之余,又无端地蒙上了一丝同情。最新冯氏大戏《非诚勿扰》中,秦奋说:“宝马车插着奔驰的标志,总不是那回事。”“别的事我都想不劳而获,这娶老婆生孩子的事情,我还是自力更生吧,不接受外援!”硬生生地把我们最有“诚”意的应征者打发了。像这样借位与错位的语言与语境的搭配经常闪现在影片中,它利用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思维与语言模式习惯,来搭配生活小品,芝麻绿豆的语境,使影片意义明白,语意诙谐。

另一方面,冯小刚电影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尊重市井语言,在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相较于高于生活的刻意抒情与教化的台词,这种回归日常生活,利用汉语贴切准确亲切的表情来表达幽默感的平民化叙事语言,无疑是聪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它消失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自然地被感染与吸引。

在冯小刚电影中好似可以找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但又像是比我们平常的生活更精彩,更痛快,更刺激,更感人,更幽默。在他的大众题材中,我们感受了别人的生活-在他的大众情感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在他的大众叙事中,我们懂得了自己的丰富;在他的大众话语中,我们体会了别人的心情。冯小刚的大众电影带给我们不仅是幽默、欢笑、轻松,还有的是感受、是找到、是懂得、是体会。

猜你喜欢

冯小刚小人物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