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情感目标的课堂教学策略

2009-03-31王荣良李树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算法情感过程

王荣良 李树培

本次课程改革提出很多新思想,但若要真正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使每一个课堂有真正的变化,则需要清楚教学过程的内蕴,明晰并践行有效的情感目标教学策略。现代课程与教学论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创作课程的过程;课程不仅仅是静态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书面材料,还包括而且更为强调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生长出来的鲜活经验。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这就是教学的教育性特征,也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规律。但这个规律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诸要素的设计和留心,需要挖掘其情感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学策略的灵魂,恰恰在于教师面临问题情境时的创造性处理,需要教师不断修炼以形成对教学要素的透彻理解和洞察。本文试图阐述信息技术课程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以梳理和总结可资借鉴的思考和实践维度。

● 教学机智: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节关于网络搜索引擎的信息技术课上,一名学生搜索到了自己刚建立不久的博客。这让他兴奋不已,但也提出疑惑,搜索引擎如何能及时获取每天新生成的网站和网页信息。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教师的备课范围。短暂的尴尬之后,教师提出让学生在搜索引擎中寻找答案,答案很快出现了。尽管有些术语学生不怎么清楚,并未完全解惑,但总归明白了一二。其实,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信息技术问题,本身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体现。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当出现预设之外的不确定因素时,很多教师感觉受到了威胁和挑战,有些教师会以“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课后再讨论”绕过去,也有些教师会置之不理。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有序高效,但学生的真实思考却被忽略和压制了,因为学生提出的看似偏题的问题,正说明他们在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思考。我们应该对其兴奋点和关注点给予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课堂就是为他们的思考而存在的,课堂就是大家释放生命活力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的精彩观念诞生的地方。教师的应对策略就是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思考时,当发现原定的活动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应打破原计划,调整活动内容。即使做了充分准备,仍会出现我们无法把握和应对的意外,此时,教师的坦言比掩饰和搪塞可能更令学生觉得可亲可信。

● 教学内容: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课堂教学过程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即使逻辑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背后也蕴藏着代表技术发展的人类智慧和文明,蕴藏着科学精神、思维和态度。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中,渗透和挖掘这种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把握技术文化、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比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介绍某一算法的特点、编写程序的步骤,学生难以领会算法的意义,难以理解人脑思维和计算机思维的关系,尤其是算法之于人的价值和关系。一位教师以典型的“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为例,对比了三种算法:体现人类思维的方程求解的解析算法、采用两重循环结构的典型枚举运算以及介于以上两种算法之间的采用单重循环实现的求解算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机思维的异同、程序设计所蕴含的科学思维和效率意识。

技术操作的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情境或案例,很多教师都充分利用这个教育时机精心选择内容,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认知的渴望,也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投入。比如,学习“图表制作与交流”内容时,需要借助一定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对于网络黑客态度的调查数据,不仅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数据,还能引起对网络黑客问题的思考,巧妙地渗透着网络安全和网络伦理的情感学习。

● 教学过程:接受与探究的互补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教育,更应该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者的教育,关键点应落在学习者和教育上。信息技术除了作为学习内容之外,更应该成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媒介和工具。然而,信息技术教学容易过于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技术操练,忽视教学的社会性及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因而出现“人机大战”的个体学习,技术操练主控课堂活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认知与情感的交流互动缺失。学习过程远非信息的获取和存储,还包括更好地理解自身、世界和他人,获得生活的意义,所以需要让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认知挑战的过程中共同练习、思考、想象、感知和探究。在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机会与知识和见解丰富的教师、与具有相似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的同学进行交流,因为口头交流与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同样值得重视。

项目活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特别强调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弥补上面我们所说的不足,但在项目活动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特别注意。比如,对学生质疑思想、批判精神、探究意识的关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接。

网络搜索如今几乎成为学生搜集资料的首选渠道。互联网丰富的数据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信息和观点。然而,对参差不齐的诸多信息进行选择和评价更为重要也相当复杂,需要更进一步的批判性思考。通过让学生讨论“百度恶意竞价排名”事件,让他们知道上网搜索是一个需要不断提炼、思考、创新的过程,不能盲信获得的信息。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现象,如经常尝试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并比较得到的信息。

项目活动的重心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或模拟情境中的问题。但实际教学过程由于时间等原因,项目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深入思考问题本身,而更关注最终的结果或作品。信息技术教育一旦沉迷于技术学习,就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陷入虚构世界中的虚拟体验学习。因此,项目活动设计宜精不宜多,每学期有一到两个经过精心挑选的主题,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保持同现实生活的接触,,小组成员间相互挑战和补充,展开基于计算机和问题解决的思考、学习和交流。

● 言传身教:学高与身正的共生

信息伦理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显性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信息伦理隶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难以有简单的操作范式,需要多角度、多渠道、持续地点滴渗透和熏陶。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意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学科责任和优势,开展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信息伦理教育。在一节“认识网络”的信息技术课上,当课件中的卡通人物振振有词地说“QQ聊天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很多人受骗,建议同学们远离网络聊天”时,一个男生马上举手说:“我觉得QQ聊天工具很好,我爸爸常用QQ来发送和接收东西,我们家通过QQ与国外的叔叔联系,既省钱又方便。”面对道德问题,教师应该注意不是简单灌输给学生一种价值观,很多道德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理解,重新思考网络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学习辩证地看待和负责任地运用网络技术。

人的生活不可能按学科划分为历史的、社会的、语文的,也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总是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道德教育往往发生在“道德隐匿”之时,即我们在埋头生活、认真干好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刻意追求道德结果的时候。信息伦理教育亦然。教师表面上的操作习惯、上课方式、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及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关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健康的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感染学生。教师对信息技术不断学习的热情,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和积极态度,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良好的信息伦理,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算法情感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情感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台上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