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仑检视:建设未来学校离不开思考与创新
2009-03-31潘正安
台北市中仑高中(以下简称“中仑”)自2005年6月正式推行未来学校计划以来,迄今已迈入第四个年度。作为一名先行者,在快速变化的信息化社会中,三年的时间,足以让她产生很多的新旧嬗替,或是教学设备、或是办学思潮,而这些,也正启迪着后者。静心倾听潘正安校长娓娓道来,可以感觉到,这不只是对未来学校计划做一番整体的检视与反思,而是从更直逼教育本质的思考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让未来学校的道路更加光明。
● 思考:对未来学校的领悟
在全力推行信息融入教学之际,作为一名校长对未来学校的建设也有了更多更深的省思。未来学校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营造的是一种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都可以学习的无缝化学习环境(Ubiquitous Learning)。
因此,自我校建设未来学校之初,就在这个理想下,尝试开发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包括不同的硬件使用模式和不同的软件教学模式。希望利用信息工具,让学校的教学场景,由传统的教室延伸到校园,甚至到校外,乃至通过跨校方式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
在信息科技工具全面引入与应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在未来学校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科技,是否能引进一些具有永恒不变价值的人文智能资源?是否能够利用科技与人文艺术的结合带给孩子更深的人文素养?
基于这样的思考,中仑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清明上河图特展”: 将清明上河图的数字典藏档案放大输出,布展于校内,当作教学素材,配合信息科技融入教学,让孩子的历史、华文、英文、美术、音乐等科目都和故宫发生关系。同时,学校也鼓励参与其中的教师整理并记录他们的课程创意,在校内作经验发表和分享。
● 省思: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多元思潮交错冲击的教育环境之下,中仑高中在推动未来学校计划时,的确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艰巨的挑战。
1. 硬件尚难支应教师需求
虽名为未来学校,除少数实验性质的信息工具外,一般性信息设备的数量其实是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例如,除自然科及艺能科之外,其它学科多功能教室仍远远不敷教师需求。再如,最基本的单枪投影机,在中仑执行计划之初,全校单枪投影机仅有十部,扣除装设在各专科教室与会议室的固定式单枪投影机外,可移动的单枪投影机仅有六部。在推动未来学校后的三年间,才由学校自行编列预算,逐步完成班班有单枪投影机的起码信息教学设施。
2. 主动的教师团队是核心动力
我们相信,唯有教师主动地投入计划中,才是长久之计。因此,如何克服传统教师较为保守、排斥改革的心态,是推行信息融入教学的最大挑战。在中仑推动未来学校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老师自愿加入并参与创新教学行列的原则,不强求教师加入团队或展示作品。然而,幸运的是,在将未来学校创新教学的理想导入校园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群愿意尝试创新的老师积极地参与及投入,而这也是中仑推动未来学校计划的核心动力所在。
3. 统一化评量对教学创意的限制
在推动创新教学时,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就是,传统教学成效评量方式对教学创意的制约。在高中入学考试及大学入学考试中,升学成绩仍是外界对学校评价的重要指针。高中、大学两个入学考试系统主导教学的内容与进度(课程分量),对教师的教学创意设有界线,致使老师们在执行课程时,始终战战兢兢。不过,经验却显示,在我们执行未来学校计划的两年内,升学成绩是稳定进步的。这也证明,创新教学是可以与学习成效并行不悖的。
4. 教师负荷大
在推动未来学校的创新教学计划时, 参与教师的平日教学工作并未减轻, 而设计与执行创新课程, 往往增加了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工作。因此,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鼓励教师发挥创意,真正发挥应用信息通信工具协助教师、减轻负担的功能。例如, 利用无线载具协助教师在校外教学时指导及照顾学生、利用网络磁盘驱动器收发及批改作业等,这些都可以实质性地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
5. 推动者的定位局限
在推动信息通信科技融入教学时,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大的思考与抉择: 应该由上而下地推动,还是由下而上地推行?发动者应该是谁?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甚或校长?此外,是由硬件的成熟来带动软件的发展,还是先达到软件需求后再发展硬件?该怎样来评量过程绩效?
在应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均秉持以下原则。
(1) 正视推动困难的现象,理性客观地厘清问题所在。
(2) 难以推动的创新措施,应通过不断的沟通与讨论寻求共识。
(3) 实在难以推动,则应严格审视革新的目标或手段是否合适。
● 分享:策略和建议
回顾中仑推动未来学校几年来的实务经验与思考的积淀,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那些对未来学校计划感兴趣的学校领导一起探讨和分享。
1. 学校内部整合——价值澄清、共识建立
对于学校而言,内部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整合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行政同仁,要非常小心,绝对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单一目标,要走长期发展的道路。
此外,当老师工作倍增的时候,其情绪反弹是需要面对的问题。然而,若能引导教师自主自发地完善专业成长,则老师的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
2. 学校外部调适——困境危机vs转机
在学校外部的调适部分, 家长对于课业乃至升学成绩的强烈要求及对创新教学理念的质疑,是可能干扰与掣肘计划推行的因素。 怎样与家长成为伙伴,是未来学校计划的重要课题。
在硬件设备快速变动之下,学校资源不足以支应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创新信息通信科技工具。因此,怎样从产官学里面找到策略联盟的合作伙伴,以充实学校资源,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 未来学校的理念
“未来学校”是一种理念,对于这种理念,我认为不能由简化、具象的定义来框限: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众多的教育先进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4. 孕育草根式自发性全面由下而上的氛围
推动如未来学校这般以全校为范围的大型计划时,希望蕴育的是一种草根式、自发性、全面由下而上的氛围。全校教职人员,人人皆是参与者、发动者。并且,最好设计自我反馈、彼此增加、自我具足的机制。
5. 学习文化的改变
学习文化的改变,在渐近的演化(Evolution)与激进革命(Revolution)的两极思辨中,我们倾向于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这应该是一个贴近传统学习文化,慢慢走向演化与创新的过程。
● 结语:建立共识
传统机械化思考,是属于现代主义的。而有机生态模式的思考,则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
未来学校的产生与成长,是一种自然演化,重视生态有机与自然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体察时代的脉动,掌握新旧融合契机。从传统的无怨无悔之付出,转变成新思维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如何学习。此外,我们还要能够依照时空背景的不同,采取不同策略,让整个教育过程,以人性化、参与式的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