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探析
2009-03-31王琼
王 琼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使得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政治观教育最关键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切实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自然过程,总结了其结构及特点,并结合新的形势和挑战,提出改善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具有正确政治观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17-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本世纪,网络时代的信息冲击、全球化的浪潮汹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全新的社会环境中,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则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自然过程分析
政治观是人们关于政治现象、政治事物的总的观点和方法。一般而言,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是青少年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确立政治立场的能动过程。
在青少年政治观形成、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来说,青少年政治观的确立主要分为两个时期: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
萌芽时期一般发生在小学和中学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同时,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等社会组织群体,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加大,团队性游戏增强,青少年开始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甚至带强制性的教育和灌输,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开始了解简单的政治道理和政治规范,并能初步形成自己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在国家意识方面,开始由国家象征意识向抽象国家观念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而忽略了对政治观与教育的重视,因此,萌芽时期青少年的政治观是不稳固的,不系统的,而且不是独立的,常常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存在多样性,也存在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政治观教育必须在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期加强。
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期可以从高中后期延伸到大学时期,这是青少年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多数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智力发展大多已达巅峰状态,能够从理性上思考问题,并能从各种不同实例的讨论中,归纳出抽象的伦理道德原则。但是,这一时期尤其是在大学时期,大学生的思维虽高度活跃却极不稳定,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遇到压力不能正确消解情绪,容易把消极情绪转嫁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中,形成不正确的政治观,因此,加强大学时期的政治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的根本。
二、大学生政治观结构分析及特点
1.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热情是产生正确政治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政治观教育的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初,其爱国热情一般是十分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比较强烈的。加之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则更容易不自觉地产生强大的抱负,希望回报祖国的热情高涨。爱国热情虽然是政治观教育的基础,但是,由于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政治心理的不成熟,以及政治理论的缺乏,形成的落差常常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政治现实与丑恶的政治现象时,出现不成熟的政治反应,形成畸形的政治观。因此,如何很好地利用青年大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是做好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2.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但是政治分辨能力不强。精力充沛本身就是青年人的特点,这个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与观点,而且容易被接触的观点所改造,所以有人指出,对于青年人思想阵地的争夺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走向。因为他们的政治分辨能力不强,又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常常会被西方的某些政治假象所迷惑,从而背离正确的政治观航道,做出危害祖国和人民,也危害自己的政治行为。因此,抓住大学时期这样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对大学生集中进行有效的政治观教育,让他们在踏上社会之前能够正确分析政治形势,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真的是关系祖国未来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
3.具有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具有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能够圆满完成学校教育中政治理论的学习;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如党内腐败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港澳回归问题、国际外交问题,还十分关注国际社会政治动态,如美国强权政治、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等等;参加政治团体或学校社团,高校学生申请入党的比例和人数日益增长,每年发展青年学生党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希望通过加入政治团体实现其政治参与的愿望日益强烈。
4.存在矛盾性与不平衡性。大学生政治观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致大学生的政治需求与现实政治系统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往往超前于社会政治现实状况,容易脱离实际,也就容易产生矛盾。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益分化出一部分政治参与愿望较弱的群体,他们以理科学生为主,由于本身的课业较重,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转移了他们的生活重心。在政治观上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政治冷漠,政治理论十分薄弱,政治敏感性偏低,政治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形成政治成见并固化为其政治观。
三、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1.西方反华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的争夺。西方所谓“和平深变”的口号虽然不再频繁叫嚷,却融入了其文化产品中,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的传播,以达到其熏陶中国青年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加强,来自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思想潮流对我们的政治观教育的挑战增强。
2.网络时代的特征印在每一个领域,也影响着每一个领域,信息数量的增长与多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世界各种意识形态的平台,同时也给政治观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得我们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碰到更大的困难和障碍。但是,网络毕竟是一种工具,合理地利用它,可以成为我们在政治观教育中的有利平台和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有效的政治观教育工作。
3.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社会现实问题不断增多,为理论说教提供削弱论证,这对政治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挑战。改革和发展是一种社会革命,在探索中行进必然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常常为教育提供削弱论证,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以往政治观教育中单纯靠理论灌输的老方法,探索新思路,要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并引导这些不同的声音最终汇入改革发展的大合唱中去。
四、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与引导策略
1.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正确的、持久的政治观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科学的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在人的政治观萌芽期,尽管青年学生习得了一些政治术语,但是由于政治概念非常抽象,所以他们对政治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大学阶段是政治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政治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两课”教学是进行政治理论的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就必须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世界的实际,发展中的中国的实际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同时,更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以增强理论授课的生动性,更利于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2.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网络的存在即是对政治观教育的挑战,也是政治观教育的新阵地和有力手段。大学是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地,针对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挑战变为机遇,利用这种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欢和接受的手段,充分发挥“网络”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使先进的物质载体与先进的理论相适应。借助网络的优势,切准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实现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也必须有超前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认真学习现代网络技术,努力探索网络政治观教育的新型工作方式,努力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需要,主动走入网络世界,学会在网络中因材施教,与学生们打交道,利用多种教学软件,提高政治观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利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网页、邓小平理论网页、红色网站等思想政治工作网页,大力推动大学生政治观教育进网络,不断增强网上政治观教育的影响力。
3.积极探索理论与实际的“切入点”
社会实践是把理论与政治观教育目标相联系的切入点,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人。在政治观教育中,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行为能力的人。大学生正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才会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多年来高校形成了包括军事训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业学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性教育环节,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反对放任自流。再次,要适当增加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青年大学生处于学习和社会的过渡期,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基本被排除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过渡性特点。因此,他们的政治实践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参加同辈群体的政治性组织,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学生会等。二是社会赋予的政治权力,如参加选举活动等。三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现象讨论,如参加反邪教活动,倡导男女平等的活动等。目前,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他们参加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使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和特点[J].探索,1996,(1).
[3]金兴国.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
[4]李斌雄.个体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政治观教育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