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道电波的温情

2009-03-31

当代党员 2009年3期
关键词:电波熟人劳务

余 次

■ 电波送暖

那道温暖电波传来的时候,张明海正对着镜子,黯然神伤。

鬓角偶见雪丝的他,今年已经44岁了。5年前,他原在渝北区一家单位从事植物检疫工作,但单位业务每况愈下,他被放了“长假”。

下岗后,张明海干起了个体养殖,但时运不济,一腔踌躇满志,只换来血本无归。2005年,迫于生计,张明海开始四处求职。

由于患有面瘫,说话嘴部歪斜且吐词不清,张明海屡屡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这几年,他一直靠打零工糊口,生活的信心已降至冰点。

2008年10月下旬,电视上一条“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在重庆投入运营,免费提供就业服务”的新闻,让他冰冻的心泛起波澜。

他颤巍巍地拿起手机,拨通了新闻中提供的热线电话。接下来,张明海有些受宠若惊,随后一个月里,这个商务平台竟为他安排了8次面试。但结果依然不幸,用工单位都因他患有面瘫而拒收。

2008年12月3日,张明海望着镜子里的那张脸,正感叹造化弄人,一道电波破空而来,让他喜极而泣——“长石水库养殖场,已经同意你上岗了”。

■ 平台落成

聂兵终于在2008年10月21日这一天,挺直了绷紧了一年多的脊背。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营,让他如释重负。

作为重庆广典传媒的掌门人,聂兵在一年前,接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托——打造2008年统筹城乡七大工程之一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

聂兵既喜又忧。喜的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赏识;忧的是,搭建这个平台难度极大。

两幅图景浮现在聂兵脑海中,一幅是川流不息的农民工返乡潮,一幅是嗷嗷待哺的企业招工难。两者“不近情理”的相悖中,透视出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无序与无助——搭建一个对接平台太重要了。

一番调查和谋划后,针对农民工不会或不便上网的情况,广典传媒投入1.1亿元,决定在互联网基础上,打造操作简便的电视电话系统。

“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我们在重庆建立了主呼叫中心,在山东、上海建立了分呼叫中心。这个平台外呼能力每天可达18万个电话,合作电视台达87个。”聂兵说。

“这个平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负责收集和登记企业用工信息,一部分负责收集和登记农民工求职信息。”聂兵说,“我们再根据双方意向,提供最匹配的对接服务。”

“平台向农民工免费开放,农民工只需拨打4007654321,完成登记,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他联系,并就就业意向和意向企业情况与他进行沟通,直到最终找到合适岗位。”聂兵说。

■ “生人经济”

从2008年9月开始,重庆开始出现返乡民工潮,且势头越来越猛。而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的应运而生,成为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直通车。

“我们已让重庆2000多名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聂兵话语里透着自豪,“2008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薪在1000元左右,而经我们平台介绍出去的农民工,平均月薪达到了1400元。”

以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60%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的。但熟人介绍有两大缺憾,一是信息渠道窄,难以满足农民工就业的信息需求;一是熟人介绍存在劳务价值被低估的倾向。

“我们这个平台可以弥补‘熟人模式的不足,一方面它可为缺乏熟人资源的劳动力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因为它是一个大规模交易平台,所以供需匹配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提供薪资不客观,它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人。”聂兵说,“这个平台建立了一个优化劳务市场效率的‘生人经济模式。”

这个平台的建立,标志着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由口口相传,开始转向电子商务时代。

“平台已与5000多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全国有3万多名农民工通过我们找到了满意工作。”聂兵说,“这是一辆开往就业春天的快速列车。”

猜你喜欢

电波熟人劳务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The Speed of Light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瞌睡电波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电波卫士”在行动
上半年全省实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