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的思考
2009-03-31邹和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十一五”期间,江西丰城市有7个省定重点村,均地处贫困山区和滨湖地区,水灾、旱灾、风灾、山体滑坡、冰冻灾害等时有发生,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为不便,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给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党和国家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要求,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可见,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扶贫开发为防灾减灾改善条件、奠定基础,防灾减灾促扶贫开发有序进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提高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扎实工作,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根据丰城市7个省定重点村的实际情况,结合扶贫开发工作职责,通过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重从“五个加强”开展工作。
一、加强科技宣传培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贫困地区的群众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知识缺乏,信息较为闭塞,防灾能力薄弱等实际情况,一旦遭遇灾害,群众就束手无策。因此,我们扶贫部门必须与水利、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科技、交通、教育、地矿、气象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各重点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理论宣传和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政策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丰城市扶贫办2006年至2008年在各重点村共举办了各类培训班31期,培训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约3800人次,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掌握了一定的防灾自救技能,增强了防灾减灾的思想意识。2008年元月发生特大冰冻灾害时,地处丰城市海拔1000余米的省定重点村荷湖乡高峰村,在第一时间预感到特大冰冻灾害即将来临,村干部立即向乡政府进行汇报,并及时召开村民大会,动员全体村民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工作。该村在断电4个月,断路2个月,断水1个月的艰难环境中,全体干部群众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援助下,利用所学到的科技知识顽强拼搏、奋力抗灾,虽然在林业、农业、电力、交通、房屋等方面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件,确保了灾区的社会秩序稳定。
二、加强公路工程建设,改善防灾减灾条件
公路建设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公路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该地群众的经济发展状况、生产生活环境、防灾自救条件等。因此,丰城市扶贫办在考虑安排各重点村扶贫项目资金时,极为注重公路建设问题。在7个省定重点村“十一五”扶贫规划中,确定兴修村级公路45.2公里,计划投资约1000万元。省定重点村荷湖乡高峰村地处丰城市海拔近1000米的山区村,冰冻灾害不同程度的年年发生,山体滑坡时有出现,交通状况极为落后,2005年仅有一条进村的砂石简易公路,遇到雨天就无法通行,村组公路几乎没有,“十一五”扶贫规划时安排了兴修村组砂石公路11公里。2006年至2008年共投入扶贫资金24万元,兴修了村组砂石公路约8公里。在2008年元月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时,兴修好的公路为村民防灾减灾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村冰冻灾害发生后,村民在抗灾自救过程中,所有兴修的公路为电线抢修、搬运电杆、运输救济物资和生产生活资料等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村民恢复生产自救的积极性。
三、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奠定防灾减灾基础
水利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的基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基本条件。丰城市7个省定重点村均地处贫困山区和滨湖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灾和旱灾发生。丰城市7个省定重点村“十一五”扶贫规划中,确定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座,兴修和维修电灌站5个,兴修和维修排水渠道16800米,计划投资348万元。省定重点村蕉坑乡力付村是个库区移民山区村,水灾、旱灾不同程度的年年出现,水利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农业灌溉十分困难。“十一五”扶贫规划时安排了大石背水库、龙岸水库和牛放水库的除险加固,兴修和维修排水渠道8000米。2006年至2008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6万元,对险情较大的大石背水库和牛放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兴修了排水渠道3000米,维修了排水渠道2000米,为村民防讯抗旱奠定了基础,为村民防灾减灾、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三年来,该村兴修和维修的水利设施,在防汛抗旱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避免了洪水灾害的侵害,改善了全村农田灌溉的条件,为全村村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学校危房改造,减轻防灾减灾压力
学校危房改造是改善教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条件,是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避免灾害损失的社会工程,因此,丰城市7个省定重点村“十一五”扶贫规划中,确定了兴建小学教学楼5幢,建筑面积3790平方米,计划投资170万元。2006年至2008年期间,在教育部门和定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共投入扶贫资金34.7万元,兴建了省定重点村荷湖乡康庄村小学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省定重点村石江乡东坊村小学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省定重点村同田乡候塘村小学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560平方米,省定重点村同田乡肖家村小学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340平方米。这些村原来的小学教室均属三类或二类危房,一遇大风大雨时,学生都要撤离教室或放假。由于各重点村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学校危房改造存在工程量大,经济压力大等困难,无法进行项目实施。面对重点村小学危房急待改造的现实问题,丰城市扶贫办多次与市教育局、有关乡政府和定点帮扶部门进行协商,决定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扶助村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同时通过专业技术部门的设计论证,认真组织项目实施。通过危房改造后,兴建的教学楼设计标准高、建筑质量好、校址选择恰当,对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从而改善了各重点村的教学条件,保障了师生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减轻了重点村防灾减灾的工作压力。
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防灾减灾效益
重点村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影响,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应该选择适当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村民在种养业防灾减灾的应对能力。丰城市7个省定重点村“十一五”扶贫规划中,确定了种植高产油茶550亩、大棚蔬菜110亩、生姜200亩,建设养猪基地10个,年养生猪2500头,养牛基地5个,年养殖肉役牛1000头,养鸭基地3个,养殖蛋鸭15000羽。2006年至2008年期间,在林业、畜牧水产、农业等部门和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共投入扶贫资金18万元,在省定重点村蕉坑乡力付村、荷湖乡康庄村种植了高产油茶300亩,在省定重点村同田乡肖家村、长塘村、荷湖乡康庄村种植大棚蔬菜40亩;在省定重点村荷湖乡高峰村、石江乡东坊村种植生姜150亩;在省定重点村同田乡候塘村、荷湖乡康庄村建立养鸭基地5个,养殖蛋鸭8000羽;在省定重点村荷湖乡高峰村、康庄村、石江乡东坊村建立养牛基地7个,养殖肉役牛450头;在省定重点村同田乡候塘村、荷湖乡康庄村建立养猪基地8个,养殖生猪1800头。这些产业基地的建立,基本上都是集中技术指导,集中进行管理,对自然灾害都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为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种养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为贫困地区群众防灾减灾、发展产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总之,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群众的意愿,尊重自然规律,从各重点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摆正扶贫开发的工作位置,选择确定好扶贫项目,科学管理好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扶贫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防灾减灾自救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邹和平,男,江西省丰城市扶贫办。
[责任编辑:尧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