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变体的客观存在性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2009-03-31郭艳
郭 艳
(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师专校区,湖南 株洲)
摘 要: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导致了英语各种变体的出现。中国英语是众多英语变体的一种,属于使用型变体。中国英语变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和研究中国英语变体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并能促进中国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中国英语变体 使用型变体英语教学
一、语言学视野中的中国英语变体
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提出了用“变体”(variety)来描写语言的变异。“变体”可以用来指称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它指“一组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形式”。这里的“社会分布”就是指相应的语言社团,一群接受和使用某一些语言形式的人。任何一个“语言变体”都有一个相应的语言社团。英语因与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长期接触,它原有的结构在表达现实的时候便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借用本土语言中的一些要素和思维习惯,产生了英国本土以外的各种变体。如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马来西亚英语、印度英语、尼日利亚英语,等等。
著名社会语言学家Braj B.Kachru针对英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方式和范围,提出了世界英语同心圈理论(three concentric circle of English),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被称为“内圈(the inner circle)”国家;而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的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等30来个国家属于“外圈(the outer circle)”国家;主要是把英语作为国际交际工具,即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与使用的国家。如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则属于“扩展圈(the expanding circle)”国家。各种英语变体可能有各具特色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Kachru(1982)还提出了两个概念,即制度化变体和使用型变体,所谓制度化变体,是指英语在一些国家已经具有法定地位,成为国家内部的一种通用语言;所谓使用型变体,只是作为一种外语用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个领域内的交流。制度化变体主要指作为母语和第二外语的变体,使用型变体则主要指作为外语的变体,前者属于内圈和外圈,后者属于扩展圈。英语在中国缺乏内部使用功能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使用型变体,而非制度化变体,“从根本上说,在我国只是用于国际交流,客观上不具备使其成为制度化变体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二、中国英语变体的中国特色
中国英语变体的客观存在性表现在中国英语变体中独有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主要由操汉语的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传统文化所致,并通过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反映出来。
1.语音上的中国特色
在语音上,汉语属于“口腔前部发音体系”,英语属于“口腔后部发音体系”。汉语是一种特殊的声调语言,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中国英语变体在重音、音渡、弱化、同化、连读等超音段音位层面的差异也很突出,如常出现介词的重读,少有同化、连读。汉语读音是音节节拍,英语则是重音节拍,中国英语的节奏模式更趋向于音节节拍,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的时长差异不明显,重读音节不突出,缺乏标准英语高低起伏的节奏感。此外,汉语的声母里没有//、//两音,韵母没有长短之分。所以,中国学生往往很难区分英语单词中的元音/i/--/i:/、//--/:/、/u/--/u:/以及辅音//--/S/和//--/Z/等。汉语没有辅音词尾(n,ng 除外),操汉语的人又把握不住英语词尾塞音轻度爆破的特点,干脆就在其后又加上个//或/i/音。这些描述足以证明中国英语语音的中国化是客观存在的。
2.词汇上的中国特色
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尤其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词汇当中有的是从汉语中直接音译或借用来的借用词,如kowtow叩头、koolie苦力、typhon台风、tea茶,等等;带有英语附加成分的词在英语中也为数不少,如teahouse茶馆、silkworm蚕等,今年九月,我国神七上天,国外媒体都有报道,他们都用yuhangyuan或taikonauts来表达“宇航员”,而很少用到astronaut这一现成的英语单词。有的是根据标准英语现成的词汇形式创造出来的生造词,如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the 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iron rice bowl铁饭碗、one-child policy(独生子女政策)、nail house(钉子户)等。还有的是将现成的英语词汇加以引申或彻底改变而产生的转义词。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原指从事人文学科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在中国则泛指受过教育的人。Engineer(工程师)一直在英语中使用很广,甚至用于某些体力劳动者。而在中国,却指具有一定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Clever(聪明的)在英语中含有明显贬义,意思是“小聪明,但在中国英语中却是褒义。还有propaganda、ambition、peasant 、landlord 等词来到中国后,都毫无戒备地染上了中国味,这些英语词汇的语意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经历一个再生过程,从而产生新的含义。这种语意再生包括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褒贬色彩的转换,以及语意特指等。
3.句法上的中国特色
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把什么都说得很具体,喜欢用主动句,例如:
Lets go and eat our meals.
The sky is raining heavily.
I heard him singing songs last night.
People say that he has been to America for two times.
I heard that…
有时为了达到简明扼要的目的,很多独具中国特色的英语句式也采用缩略形式, 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Safety first, prevention first(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Life is above everything, service is first and foremost(生命至上,服务第一);Ten thousand years is too 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
这些句式虽不符合规范表达,但本族语者理解起来毫无困难,能体现中国人特有的、难以改变的语言思维习惯,用来交际也是无需改变的。
三、对中国英语教学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取得了辉煌成就,已培养了数百万英语人才,但不无缺憾,表现在于多年缺乏自主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简单模仿,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只重学习,不重实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费时低效”的产生。针对这种母语文化的缺失,使得广大的英语学习者觉得学习英语无用武之地;标准英语的绳索束缚了学习者们的手脚,导致学习者们失去兴趣,放弃学习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1.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外的交流和沟通是不可避免的。当标准英语和具有其他国家特色的英语无法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时候,中国英语出现了。
而且,人们学英语的目的远非只是与英语本族语的人打交道,很多时候是非英语本族语的人之间交流。因此,对任何英语变体都应该持尊重态度,不带任何偏见(unbiased attitudes),广泛接触世界各种英语变体,了解不同国家的特色英语和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相当多的人为能说一口带有本国特色的英语感到自豪,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Tommy Koh就公开宣称:“When I speak English I want the world to know Im a Singaporean.”(我讲英语时,我想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是新加坡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少注意到其他国家的英语变体。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学生都会认为这些变体是错误的英语。但是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还要和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人用英语进行交流,不管他们的母语是否是英语。对于英语变体的研究将会对语言学的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培养英语变体意识,留意英语的不同变体。目前的形势是我们必须和许多英美国家以外的人交流沟通,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扮演着沟通世界各国人民桥梁的作用,无论这些人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或是葡萄牙。培养英语变体意识有助于成功地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交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尴尬。所以,教学生不仅使用正确的英语而且使用恰当的英语有着深远的意义。
2.消除标准英语情节
我们承认,外语教育需要有语言的范式,这种范式可以是英国英语,也可以是美国英语,也可以是其它比较有影响的本族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或者是综合性的“国际英语”。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1)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是可以打破的,语言是在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2)无论是哪一种本族英语都很难以其固有的形式完全、准确地表达中国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特有事物;(3)无论我们如何强调掌握“标准英语”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最终都不大可能达到“类似本族语”的学习目标,而且一旦感到自己的英语可以使用就会放弃为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
中国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在准确性与流利性当中寻找平衡点,以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英语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实用性并且调动他们的兴趣。
3.区别中国英语变体与中国式英语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中国英语变体进行过研究,如汪榕培1991、李文忠1993、谢之君1994、贾冠杰和向明友1997等曾先后给中国英语下过定义,尽管在视角和术语运用方面各有不同,但似乎都同意中国英语具有以下属性:(1)表达中国独有事物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2)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必然结果;(3)是一个完整而规范的体系,而不是只具个性特征的语汇或发音;(4)与汉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而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然而,很多人还是把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或“中国洋泾浜英语”看作为一物,认为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导致的语言错误,不符合英语规范,在教学和学习中应尽量避免。却不知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变体之一已经自然地产生了,它也是一种正确的英语形式,而中国式英语是指那种语言形式错误,使用功能有限,交际受到极大制约的变体,是生搬硬套母语习惯的结果,例如:
If you do that again,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
You give me stop!等等。
四、结语
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导致了英语各种变体的出现。中国英语变体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完成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和认同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变体丰富和发展了英语语言,在教学中,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描述一些中国特有的事物,又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实用性并且调动他们的兴趣。
我国英语教学的定位还是外语教学,既不是二语教育也不是通用语教育。中国英语现阶段更不可能取得官方语言或者通用语的地位。中国英语仅存在于中国人的对外口头、书面交流,中国权威的对外宣传媒体和中国的科技文化等英译文本。中国英语现在还远不能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英语国别变体等量齐观,还没有成为一种成熟独立的语言;甚至无法与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成熟独立的制度型变体相提并论。
“中国英语变体”概念的提出,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对英语教学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对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 Kachru, B.B. (ed.).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C].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2/1992.
[4]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外国语,1989,(2).
[5]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6]杜争鸣.中国英语问题及其他[J].外语教学,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