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英语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09-03-31唐利平
唐利平
摘 要: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要求教育界重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因此,理科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科学领域重视科学素养培养,已经在教育界、思想界等各个学术领域达成共识。文章试图从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谈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课堂是学校教育中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不仅学生的学科知识得以输入领会,专业技能得以掌握,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素养更应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和造就。因此教师必须调动一切课堂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社会、学生等各方面因素,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和优化、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素质和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其中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新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和界定
“科学素养”作为一个词汇出现在日常生活和学术交流中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发射Sputnik卫星的成功对美国朝野造成巨大的冲击,美国科学界开始对科学素养感兴趣。美国科学界感到,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科学教学和研究持续的理解和支持。美国科学促进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简称AAAS)从1985年开始发起了一个旨在通过长期的科学教育提高全美民众的科学素养的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 2061)。1989年2月,计划的第一份重要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正式发表。20世纪末,美国在科学教育领域率先进行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研究。1995年,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简称NAS)出台了《国家科学教学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对科学素养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美国的这本《国家科学教学标准》的公布,标志着美国教育系统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计划化成了造就未来高科学素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
随后,世界各国教育界开始注意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恢复基础”教育运动的开展,一个较早期技术化的科学教育思想更完善的、将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新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念逐步成熟。目前,“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不仅仅是以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而是以培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对青少年加强社会和生计教育为目的的高素质教育。
科学教育家马修斯( M.R.Mattews)强调:“科学素养的高低,往往与对文化感知程度的高低一致。”现代美国科学教师协会(1982年)以11个要素定义了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含义不仅涉及常见的认知领域,而且包含情意领域。也就是说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还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伦理内容。如:
(1)在处理与他人和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知道任何问题都有科学的解决办法或通向科学办法的途径;分清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差异;分清迷信与科学之间的差异。并能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抉择。(认知领域)
(2)认识到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依赖探讨过程以及概念学说。在讨论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时,能够做到前后概念一致。当说不清楚的时候,不使用诡辩术。具有规则意识。(认知领域)
(3)能够分辨科学证据和个人观点的不同。能够做到说话、办事、处理问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避免个人偏见与感情用事;防止个人意愿干扰客观观察。(认知领域)
(4)能够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认知领域)
(5)明白科学来源于人类的视野,并理解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当资料充分之后,知识会改变。在明白真理的相对性基础上,发展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情意领域)
(6)因为拥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能够赞赏别人的科学成就。具宽容品质和谦虚精神;善于合作与交流。处理好独立人格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关系。(情意领域)
(7)对世界充满乐观的态度。目光远大,心胸宽广,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情意领域)
二、社会文化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师范英语专业专科阶段开设的社会文化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社会背景知识和文化概貌,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这门课程涉及面宽,牵涉的内容时空跨度大。因此,内容丰富,信息量和生词量居于各科课程之上,教学难度较大;同时,它也是集语法、词汇、阅读、翻译等多种教学内容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极为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认识能力的培养,即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
1.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扩大视野,客观的认识世界
学生眼中的西方社会和欧美国家,往往是电视电影或文学作品中经过提升美化了的花花世界。他们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及其片面狭窄。学生仅从一本教科书中了解的西方社会常常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和局限。要求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每一章时,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网络媒体、图书馆等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是避免学生片面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的科学途径。
笔者在教学中很注重给学生留有空间开发课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去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搜索网上资源,在课堂上讲述给同学们共享。经常选一些相关的地理风光、人物志、大事记或文学作品教学碟片,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网络媒体等手段教学,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西方社会和国情更客观现实,能使学生更理性客观地认识西方社会。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知识同语言知识一样,也需要一点一滴地逐步积累,而这样的积累最快速,也是最切实的方法是学习原文教材。在一套系列原文教材学到终了、一套介绍西方风俗文化和人物背景的旅游风光片看后,我们的视野全方位地拓宽了;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我们对英美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都有了相当的了解,这对于提高我们英语的整体水平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要求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个老渔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拖回来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我们却感觉到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回归。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所传达的精神与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海明威个人的性格,经历息息相关。作家海明威的战争经历和失败的痛苦为他提供了改变自己精神世界的机会和创作的源泉。我们也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通过媒体获得社会文化知识。毫无疑问,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是外语学习的有用工具,通过环球网和电子邮件我们能获得大量英语学习和许多网上交流机会,当然也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多留心电视以及广播中涉及文化知识的节目,多看报纸也是我们充实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途径。
2.提倡认真阅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语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受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读者的认知能力,二是读者的语言知识,三是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人类知识的大量传递是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的。阅读理解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阅读理解,就不可能有对英语知识理论的系统掌握和应用。这一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
阅读能力是反映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强弱决定了外语学习者水平的高低。如果我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可能无法读懂文章或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改善我们的背景知识就能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体会文化的差异和精妙。同样也只有丰富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有利于阅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积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交融于文化与阅读之中。而《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程恰恰是解决文化背景知识问题的课程。
如何在缺少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提高我们对书面语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大篇大篇的英文夹杂着一定量的生词和陌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准确快速理解并非易事。因此,阅读方法的教学尤为重要。充实、补充、训练阅读技巧Reading skills是我进行本门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常让学生从某个关键句top sentence或关键词key word开始,寻找原因或结果,引导学生学会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根据规律理解领会段落大意main ideas。
如在Race一章里,关键句“This has a number of consequences for British society ,mainly positive, though with some indirect negative effects.带出了移民给英国社会带来的正positive负negative两方面的影响。就让学生根据正positive、负negative两个词来分层理解:(1)On the positive side such immigrant groups…;(2)The negative side of things lies in….”大段的文章被梳理成两个层面,清清楚楚,教材由难而易,由繁到简。
大凡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规律可寻:或是文字提示,或是时间顺序,或有前因后果。依据这些规律,尝试让学生认真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能使学生理性地接受信息,深入领会到教材的深刻含义,甚至作者的意图,增强他们的科学求实态度。
(三)要求学生以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归纳总结语篇内容
从哲学角度来看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造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书面语的交际活动,是一种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言语活动。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说过:“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又互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
对于生疏的阅读材料,学生往往在总结段落大意main idea时,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讲起。脱离阅读材料的苦思幂想是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依据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数据、事实加以总结归纳,才能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而且,语言简练准确。一般来说,阅读材料中的自然段落或文章的中心意思往往可通过一个关键句或某些个关键词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找出这些关键句或关键词,也就可以据此归纳总结出文章或段落的大意 main idea。
在第11章中,要求学生概述爱尔兰的地理状况时,我要求学生在每段里找出一个或几个能概述每段大意的单词。然后把这些单词组织起来,即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文章大意main idea或总结归纳。
如,描述爱尔兰的景色,green一词就准确的把这个国家的风景特点点的恰到好处。Seen from the air, the visitors first impression of Ireland is an intense green, or rather mixture of greens, which changes a little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
用temperate温和的一词则很好的说明了爱尔兰的气候. Geographically, Ireland is situated in the extreme northwest of Europe. Ireland is not very hot during summer, nor is it, despite its location in northern latitudes, very cold in winter. Its northerly location is…has a quite temperature climate-one that does not vary substantially from one season to the next.而另一段的elevations则表示爱尔兰的“高地”地势特点。
对于今天的师范教育而言,培养有教养、有信仰、有目标而没有科学技术、科学头脑的不完善的“理想家”或片面发展的“经济人”、或“科学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人”,都不符合时代寄于师范教育的希望。时代呼唤的21世纪大学生应是有科学素养的人:即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理性,有来源于创新精神的质疑态度,敢于追求科学真理,勇于探索未来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致力于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发展。从根本上解放、发展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教人学会做人。真正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容的。文科教育更应加强科学教育,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
[2]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3]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高等教育研究.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
[5]教学与管理.太原师范学院,2004,7.
[6]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