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09-03-31金鑫鑫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对策影响

金鑫鑫

摘 要:网络文化是依赖网络而产生发展的所有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合体,以达成人、机、网的共生共存的模式。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便捷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 影响 对策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008年7月24日下午,CNNIC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学生网民规模达到7600万人,比2007年12月增长了1552万人。其中,大学生用户占到学生总数的30%。由此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赖网络而产生发展的所有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合体,以达成人、机、网的共生共存的模式。

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在网络空间,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便存在于这个“虚拟社会”之中,因而具有虚拟性。在这个虚拟社会中,每个人都以高速运转的电子符号的形式存在着。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网络文化的这种虚拟性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的创造、发展和运作,完全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人控制、管理,完全靠个体的自律和慎独。

网络文化是一种便捷文化。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网络信息快速更迭,内容丰富,遇到问题,鼠标一击,就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出所需的信息,方便快捷。

网络文化还具有包容性。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嬗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弱化现实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把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手段作大致如下的划分: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栏系统(BBS)、网络文本聊天 (OICQ、MSN等)和多用户网络游戏MUD(multiuser Dimension)。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我主义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沉迷必然影响到其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一方面,热衷于虚拟的“人际交往”,通过QQ和E-mail进行交流,对网友产生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却恐惧和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拒绝和同学一起参与集体活动,害怕面对矛盾与冲突,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忽视亲情、友情,不关心他人和集体,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下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摸,形成新的人际障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个小时的青少年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人际交往的逐渐萎缩和淡化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等健康问题,削弱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2.产生信任危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免费电子邮件系统、BBS以及大量的聊天室充斥网络。它们对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要求非常低,人们可在不透露任何有关自己的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参与网络人际交往活动。在“虚拟社会”,个体的角色扮演摆脱了现实社会规范和规则的限制性框架,大学生更多地是从个人创造的角度进行角色扮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现实社会认同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这直接导致了大量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甚至越轨行为的发生,形成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互动者之间的交往关系变动非常迅速,人与人之间只是泛泛而交,缺乏建立高度信任关系的现实基础。这种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许多大学生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认为这种交往往往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点头之交”、“关系朋友”多一些,真心好朋友却难寻觅,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也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网络交往一旦受骗,又强化了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怀疑、敌意和悲观态度。

3.思维能力减退

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中显示,44.71%的网民经常使用(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可见近半数网民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此外,每天使用一次搜索引擎的用户也占到了17.2%,这意味着每日使用搜索引擎用户数高达61.9%。学生用户占搜索引擎用户的30.1%,其中,大学生用户占学生总体用户的39.3%。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很多大学生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很多大学生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丧失了对知识的最基本的积累。

4.价值取向紊乱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三、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上网时面对良莠不齐、是非难辨、多元价值并存的网络信息,面对比比皆是的各种诱惑,面对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核心。良好的辨别是非能力是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不可缺少的要件。因此,高校应通过种种方式,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要教育大学生不做无节制的“网虫”,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2.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3.加强网络情感行为的引导,形成健康的情感观

现实交往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交往关系的确定性、伦理道德的规范性等特点是网络交往无可取代的,网络交往最终的发展趋向依然是现实交往,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续和有益补充。因而,在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学生在网络交往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现实的人际交往。当代学生应使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往环境,使之很容易实现情感体验,但也易形成游戏人生、迷恋虚幻的理想主义与幻想主义的情感,情感受到挫伤。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中,要针对网友与网恋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情感观。加强心理咨询,引导学生对其情感进行合理控制与适度调适,使情感态度朝着积极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其“网络性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7.

[2]李萍.网络与青少年人际交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

[3]李萍.2007年CIC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10.

[4]2008年CIC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10.

猜你喜欢

对策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